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出现许多王族,不过,凡是我们所知道的国王的家谱,每每与著名的考底耶一索玛(Kaundinya-soma)夫妇联系在一起。蛇精(nagi)索玛在某种程度上确系神话传说,但几乎没有人对考底耶的真实性有所怀疑。在《梁书》中,考底耶的名字被译成憍陈如。同时,怀疑碑铭记载的家谱的准确性是非常危险的,那么,又有什么标准能使我们接受一种家谱资料来源而否定另种呢?历史学家们的逻辑未必总符合历史的逻辑。但是我们所获得的这些经验能使我们肯定地指出:尽管碑铭中有许多断残之处,但通观高棉史,碑铭中记载的世系演进仍出奇地脉络分明。因此,从严格的逻辑出发,我们既可以全部接受一切,也可以全盘否定一切。但是,依靠碑铭弄清家谱的方法,尽管可能会使历史学家们的思想任意驰骋,但看来它仍应是更为基本的办法!也有可能通过别的途径进行研究则更好些:我们大概很容易忘记古代印度支那的王位继承并不是由与我们国家同样的法律所制约的,特别是一夫多妻制使大批王族成员有可能成为王位继承人。用不了多少时间,无疑就会有许多男人都有可能声称他们全是同一个前辈的完全合法的后裔。 另一方面,《梁书》中的一段记载或许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混填……生子分王七邑。其后王混盘况以诈力间诸邑,令相疑阻,因举兵攻并之。乃遣子孙中分治诸邑,号曰小王。” 首先必须看到,在这段记载的事实中可能含有传说的成分,这里讲的肯定是高棉历史上一个未加确定的时期中的人物,但并不能否定这一记载是完全可信的。我们不会忘记,如果混填混盘况那时实际上还活着,那大概是发生在第一批碑铭出现以前很久的事情。不过也有后来又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用不着驰骋想象,就能够提出下列推测:考底耶--我指的是“第二个”考底耶--委派他的儿子们(或是其中的几个)去治理各个属国。这些属国在他活着的时候紧密地依附于他的王权,而他死后,王位继承问题就导致了帝国的瓦解。因此出现了许多小王国,而这些小王国在被考底耶统治之前本来就是独立的王国。它们大概是由众“王族”统治,这些王族成员都是考底耶的名符其实的后裔,并且,从事实和法律两方来看,他们也差不多都具有要求得到高棉“王中之王”的宝座的资格。不言而喻,我们并没有说这就是确凿的事实,因为我们只能进行纯粹的推论。还应补充一点,宗主国与各属国之间的联系大约仅为奉献贡品而已,这和时至近代的情况相同。因此,如果某个属国消极拒贡,要割断这些联系也是比较容易的。此外,这种情况也要求我们在叙述高棉历史时需尽可能谨慎,以免采用“篡位”一词。 本人自知提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但是,对高棉历史的认识只有我们首先承认各种假说存在的缺陷之后才会有所进展,然而这些假说却已被不适当地视为完美的定论了。我们不能再不加任何商榷而全盘接受大学者们的假说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如果有人曾对他们提出令人折服的驳论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早就放弃自己的某些推论了。 婆拔补罗、阿因帝多补罗、毗耶陀补罗(Vyadhapura)、室卢多补罗是古代高棉国家的人所皆知的真正名称。只要有机会,还应补充一些城填的名字,它们可能也组成一些独立小国。 它们是:阿摩羯补罗( Amoghapura )、室兰迦补罗(Cakrankapura)、毗摩补罗(Bhimapura)、{K5E705.JPG}罗补罗(Tamrapura)、檀毗补罗(Dhanvipura)、普兰陀罗补罗(Puradrapura)、阇伽补罗(Lingapura)、乌罗补罗(Ugrapura)、多卢婆补罗(Dhruvapura),这些名字者被证实是先吴哥时期的地名。困难往往在于很难在地图上确定它们的方位。但我们既不能否定它们,也不应将它们丢在一边。既然如此,对于古代高棉国家的真正的地理面貌,这些地名肯定会比扶南、真腊这类名字提供较为精确的观念,而扶南、真腊都是不见于高棉语言的名字。在上述的梵文名字中,有哪个,或是哪组名字与扶南或真腊相应呢?即使不是从书本上,至少也应从历史学家的头脑中清除这些名称以及对这些名称的现有的传统解释,这将会为廓清古代柬埔寨的历史作出宝贵的贡献,使我们能在较为现实的基础上重新做起,即便这些新的基础至少会在一开始时成为某种新混乱的根源也罢。 译自《早期东南亚:考古、历史和历史地理论文集》P. P. 371-379(《EARLY SOUTH EAST ASIA: Essay in archaeology, historyandhistorical geography》,Londre, 197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