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土地权与货币权的对立与西欧封建地租形态的更替(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索》 毕道村 参加讨论

货币交换是西欧城乡关系的基础,因此,这种关系的退化,即由货币交换向实物租赋贡纳关系的转变都会压缩城市对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导致粮价下跌、原料贸易的萧条。黑死病后,粮食贸易的衰落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市场因饥荒频仍,为对付粮商乘机高价盘剥,通过购地、对农民生产进行投资以实行分益耕种制等多种非商业途径获得粮食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的商人甚至因此而很难在城市附近的村庄买到粮食。所以,并非所有的封建城市都会产生对农牧产品的巨大的商品性需求,只有货币交换成为城乡之间的主要关系时,城市才会成为主要的农牧产品的商品性需求源,农产品才会有巨大的销售市场,才能按接近价值的价格出售,货币地租才能取代其它形态的地租而成为西欧的主要地租形态。
    不言而喻,肇端于庄园手工业分离而逐渐形成的城市和乡村的分裂,工商业和农业、市民和封建贵族的对立是西欧城乡关系得以建立在商品货币交换之上的主要原因。这种对立一方面使金钱成了封建贵族的生产生活中压倒一切的需要,成了“最有力量的权力工具”;另一方面则使主要工商业集中于城市并使货币交换成了城乡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从而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为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创造了主要条件。
    但是,主要条件不等于充分条件。主要条件的具备只是表明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已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转化的实现及其进程还要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财产继承制度;人口的分布和升降,及由此而引起的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动,土地、劳动力和农牧产品价格的起落;庄园同城市、贵族居住地的相对位置;政治局势的变化等都能够影响地和形态更替的进程,加速或迟滞向货币地租的转化。但是,从当时的庄园帐册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尽管影响地租形态的因素如此之多,可它们围绕的轴心只有一个;怎样获得最大的现金收入。其所以然,就在于货币已成了贵族的压倒一切的需要。可见,这些因素对地租形态更替进程的影响是以西欧的土地权和货币权的对立为条件的。因此,它们对地租形态的更替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是以他们对贵族的货币收入的影响为转移的。一旦某一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它们的这种影响,它们中的某些因素对劳役地租的强化作用就会消失。例如14世纪前期,英国东南部地区,由于靠近伦敦市场,利用劳役经营自营地有利可图,故劳役制度有所强化。黑死病后,由于粮价下跌,自营地经营亏本折利,贵族们只得将自营地出租,致使这些地区的农奴制度消失殆尽。可见,只要实现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对立,那些能强化劳役制度的因素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暂时的,它们终究无力挽回土地权和货币权的对立所注定的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的历史定势。
    反之,当这两种权力都为封建贵族所把持时,其它因素的任何变化都难以使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的东欧的历史即是明证。在那里,人口稀少,城市小而少,市民阶级不仅十分软弱,工商业也大都为德国移民所把持;贵族势力十分强大,土地权和货币权从未真正分离。从16世纪后期起,波兰等国贵族因直接向西欧出口粮食而变得更为强大。他们购买船只,扩大船队,在工商领域进一步排挤市民,使土地权和货币权结合得更紧。由于通过发展自己的出口贸易即可获得货币和工商业品,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地租形态的更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其它因素的变化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事实。17世纪后期,西欧粮食市场萧条,对东欧的粮食需求锐减,粮价猛跌。然而,这非但不能使东欧贵族放弃自营地经营,改变地租形态,反而强化了农奴制度,农民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就进一步说明,尽管很多因素都能对地租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关系。
    总之,上述一切,旨在阐明,土地权和货币权的对立是西欧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及其不可逆转的主要条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4页。
    ②科思敏斯基:《11~15世纪英国封建地租形态的演变》,载《史学译丛》1956年第1期。
    ③德比:《中世纪西方的农业经济与乡村生活》,伦敦1968年版,第153页。
    ④德比:《欧洲经济的早期发展》,康奈尔1974年版,第232页。
    ⑤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6~188页。
    ⑥希伯特:《中世纪城市贵族的起源》,载《过去和现在》1953年第3期。
    ⑦鲁扎特:《意大利经济史》,纽约1961年版,第81、92、102、104页。
    ⑧米勒等:《中世纪英国的乡村社会和经济变化》,伦敦1980年版,第229页。
    ⑨麦克法兰:《英国中世纪晚期的贵族》,牛津1980年版,第98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32~935页。
    (11)克拉藩:《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152页。
    (12)希尔顿:《农民、骑士和教徒》第74页;德比:《中世纪西方的农业经济与乡村生活》第13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