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劳埃德:《英帝国史:1558—1983》(T.O.Lloyd,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83),牛津1984年版,第185页。 (18)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85页。 (19)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81页。 (20)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21页。 (21)约翰·马洛:《英埃关系,1800—1953》,第64页。 (22)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92页。 (23)舍恩菲尔德:《国际事务的苏伊士运河》,第33页。 (24)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35页。 (25)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45页。 (26)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108页。 (27)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47页。 (28)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54页。 (29)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49页。 (30)帕麦斯顿两次任内阁首相:1855—1858年,1859—1865年。 (31)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51页。 (32)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132页。 (33)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80页。 (34)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82页。 (35)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176页。 (36)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90页。 (37)约翰·马洛:《苏伊士运河的建成》,第174—175页。 (38)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191页。 (39)哈尔贝里:《苏伊士运河,它的历史和外交重要性》,第212页。 (40)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第185页。 (41)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