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索尔的伦敦之行给英美关系带来的直接的积极成果正是双方情报交流的开始和舰队之间对建立联络的准备工作。但是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当时不能过分夸大。由于两国海军都担心,为了将来的联合行动成为可能而交换详细的技术情报,就意味着相互告知有关制海权的至关重要的秘密,所以初期的情报交流仍很困难。这种困难明显地反映在1938年5 月由美驻英海军武官威尔逊要求皇家海军提供有关新加坡防御情报而引起的讨价还价上。威尔逊提出上述要求后,英国海军表示同意,但要以美国人同意提供美国海军视为极宝贵的Norden轰炸瞄准器的某些数据为交换条件,遭到美国的反对。接着威尔逊又要求了解英国港口防御的详细情况,如栅栏网、潜水艇网等,但皇家海军又以美国提供它的航空母舰上用来制止降落的飞机继续滑行的装置为条件,再次被美国拒绝(53)。尽管如此,两国海军之间的情报交流仍然开始缓慢地进行,这无论如何是走向合作的第一步,虽然是小小的一步。 显然,这次参谋会谈关于两国海军合作的讨论是极初步的,它的长距离封锁日本仍然仅仅是一种设想,并没有解决两国在太平洋及远东地区遇到的防御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两国的战略重点不同。1937年英国的战略重点开始向欧洲转移。面对三个法西斯国家的挑战,英国认为自1931年以来把日本作为自己第一个潜在敌人,把德国和苏联作为第二个和第三个潜在敌人的战略防御顺序对自己已不适用,于是在三军参谋长于1937年2月准备的关于国家和帝国防御的年度报告中,已把保卫联合王国免遭德国侵略放在保卫帝国的远东利益免遭日本侵略之前(54)。同年12月,帝国国防委员会下属的国防需要委员会在考虑未来年代的国防费用时,再次修改了国家防务的优先顺序,把保卫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免遭意大利进攻放在了保卫帝国的远东利益之前,从而使英国的潜在敌人顺序实际变成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55)。因此到1938年初,英国首先考虑的是欧洲、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安全。但是美国不断修改“橙色计划”,直到1938年2月制定一个新的“橙色计划”,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战略重点仍在于太平洋。不管陆军的防御战略还是海军的进攻战略都是针对日本的,而涉及更为广泛的大西洋与欧洲战略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战略,也谈不上战斗部队的联合行动。 其二,两国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阻止了双方立即对日本采取联合行动。在美国孤立主义势力的巨大影响下,从1935年到1939年国会多次通过不同内容的中立法案,到1938年初政府已在一系列局部战争中宣布保持“中立”。“帕奈号”事件发生后,孤立主义者不仅以此事攻击政府(56),而且进一步支持印第安纳州众议员路易斯·勒德洛于1935年提出的要求把宣战权力从国会移交给人民的典型孤立主义提案,使之终于达到了提交国会讨论的法定票数218票。尽管1938年1月10日众议院以209:188的微弱票数否定了这个提案(57),但该议案几乎取得胜利本身便使政府当时不敢公开与英国采取任何实际的军事行动。在英国,张伯伦政府正在通过绥靖意大利和德国而达到一种普遍的欧洲绥靖的目的,来解决帝国在欧洲和地中海的安全问题,因此根本不愿意真正考虑在远东与美国联合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关于这一点查特菲尔德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就帝国来说我们是极其虚弱的,如果在当前时刻,或在即将到来的许多年中,我们不得不派一支舰队去远东,即使与美国联合,我们在欧洲也将是如此虚弱以致于使我们易遭敲诈勒索或者更糟。”(58)在英国看来,对付日本的时间必须是在完成重整军备并在欧洲局势达到稳定之后,但不幸的是,这样的时刻从未到来。可以断言,双方在上述政策指导下,即使在当时“蓝色加红色”强于“橙色”,他们也决不可能去壮胆一试。由此可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即使两个国家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利害关系,要想达成一项协议,哪怕是非正式协议,也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1938年初的英美海军参谋会谈对英美关系的未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第一次认真探寻了两国海军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合作的战略基础,成为推动进一步战略讨论的动力;它为两国一旦在太平洋实行长距离封锁日本的行动而初步划定的责任区域和双方可以相互利用对方水域和基地的规定,成为以后关于亚太地区一系列防御计划讨论的基础和起源;它开始的两国海军之间的情报交换从此不断进行下去,不但使他们逐渐相互了解对方,也使他们不断改变着自己。随着双方战略重点的日益接近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增长,两国终于把它们的协同战略从海洋扩大到陆地和天空,从太平洋伸展到大西洋,最终形成了一个全球合作的大战略。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次英格索尔的伦敦之行是1941年早春ABC参谋会谈的先声。 注释: ①参见拙著《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六、七、九章。 ②《英国外交政策文件》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以下简称DBFP),第2辑第21卷,伦敦1984年版,第529—530页。 ③④DBFP,第2辑第21卷,第543、545页。 ⑤参见《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69—971页;DBFP,第2辑第21卷第568—569、573、575—576页。 ⑥参见《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第973—974页。 ⑦《罗斯福公务文件和讲演集》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1937年卷:《宪法的胜利》The Constitution Prevails,纽约1941年版,第541页。 ⑧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罗斯福就曾与副国务卿韦尔斯讨论过与英国联合封锁日本的问题。见韦尔斯《形成历史的七个决定》Sumner Welles, Seven Decisions that Shaped History,纽约1950年版第71—7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