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的体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卢烈红 郑自文 邹 参加讨论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承认战争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说:“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征服者很快就学会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接受了他们的教育和风俗。”马克思、恩格斯对战争的看法,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确实,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世界全局着眼审视征服性战争,不难看到,一方面,征服性战争带有很大的破坏性,是被征服民族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它们对历史的发展却并非毫无作用。以19世纪以前历史上的征服性战争而论,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先进的民族征服落后的民族,往往把先进的技术,甚至一些进步的观念带给后者,从而促进了落后民族生产方式的变更;落后的民族征服先进的民族,往往被先进民族所同化,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状态;而这种交往和互相影响正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一大促进因素。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理论科学揭示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规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指针。吴于廑教授正是在认真领会这一理论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向将世界历史视为各国历史的机械汇合的传统观念挑战,力倡用整体观点研究世界历史,认为世界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过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理论不仅对世界史学科的研究工作有指导作用,启迪吴于廑教授提出了整体世界史观,也为其它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我们语言研究的启示是:应该加强汉语的宏观研究,扩大视野,以世界上其它民族的语言为参照系,研究汉语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循着这样的思路从事汉语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独特面貌所由形成的文化土壤和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印迹。这里,我们简单地提两点:
    1.人类由采食经济转向产食经济,是沿着两条道路分化的,一条道路是在驯化植物的基础上建立起农耕社会,一条道路是在驯化动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游牧社会。后来,在一些海洋民族那里,商业成为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部门。汉族先民的社会区别于世界上其它的游牧社会和重商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早熟而高度发达,以农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延续甚久,这种状况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古汉语词汇中,谷物的分类词很多,区分很细,例如,既有“黍”这个词,又为黑黍立一专称:“秬”,甚至还给黑黍中的一个小类--一壳中有二米者起了个专名叫“秠”。牛在古汉语词汇中也有很发达的分类词体系,如:一岁之内的牛叫“犊”,二岁的牛叫:“{K5E701.JPG}”,三岁的牛叫“犙”,四岁的牛叫“牭”,纯白色的牛叫“{K5E702.JPG}”,黄白色的牛叫“犥”,黄色而有虎纹的牛叫“犉”,黄毛黑唇的牛叫“{K5E703.JPG}”。不难理解,只有农本社会才有对谷物和牛进行详细分类的必要和可能,而谷物和牛众多的分类词正是农业文明的语言化石。
    2.古代的汉族社会从社会政治方面来看是以家族为本位、重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宗法社会对汉语面貌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影响了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系。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系有两大特点:A、亲属关系拉得非常长。 据《尔雅》,古代的宗族称谓囊括十三代,即高祖王父、曾祖王父、王父、父、己、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B、亲属称谓区分得非常细。在英语中,伯、叔、舅舅、姑父、姨父只用一个词表达,伯母、婶母、舅母、姑妈、姨妈也只用一个词指称,而在汉语中,这些对象都被严格区分开来,各有专名。亲属关系拉得长,是人们重血缘关系的一种表现,亲属称谓区分得细,则表明人们抱有亲疏有等、内外有别、父系和母系亲属不容混淆的观念,二者都充分体现了宗法社会与亲属称谓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理论对世界史研究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对其它学科的启示是珍贵的,运用这些启示开辟各学科研究的新天地,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方向。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黑格尔曾说:“熟知并不等于真知”。狄德曼也曾断言:“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理论便是这样一种被人们经常提及却并不被人们所深刻理解的理论。
    一、马克思“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理论的真谛
    正如人类社会必须要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样,人类也必然要越过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也曾致力于为劳苦大众构想和描绘一个美妙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因他们未能彻底摆脱以往历史上思想家痴求终极真理和完美图式的思维方式,寄希望于宣传、示范等手段达成这一目的,注定了其设计一开始就成为一种善良的空想。
    马克思之所以能超越前人走向历史深处,在于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解剖”,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和发展前途的角度,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趋势和共产主义发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文章中阐明了共产主义与世界历史形成的密切联系。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理论基础。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