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的体会(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卢烈红 郑自文 邹 参加讨论

5.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从世界史的高度和过程看,只不过是暂时的困难和磨难,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推移,社会主义作为真正的历史大趋势终将突破历史强加给它的局限性,使自己的内在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表达出来。
    整体世界史观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尤其是经济领域交往日益丰富、扩展和累积的结果。历史经由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从原始的、闭塞的、各个分散的人群集体历史,发展为彼此密切联系的一个全局的世界历史,实现了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大都信奉五种生产方式说,以为世界各国家、民族大体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五种生产方式,以单个国家或地区的分散演进为特征向前发展,而对于世界历史的总体认识却是个混沌的“黑箱”,学习吴于廑教授的著作后,世界历史作为一个纵横交织、环环相扣、整合一体的宏阔长卷豁然呈现眼前。从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演变考察,人类历史进程包括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纵向发展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的水平与程度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与广度,而横向发展的扩大往往大大促进与深化纵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以交往为核心的横向发展强劲地推动着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这种唯物辩证的整体历史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索中国在当今及下个世纪的国际背景下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宏观战略,无疑地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理论的逻辑结论。在人类历史中,横向发展的重大转折始于15、16世纪,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海上交往的空前突破,各地区、民族、国家间的闭塞状态结束了,间接间歇的交往转变为直接频繁的全球性交往,狭窄局部的交往转变为全面广泛的交往,简单的国内商品交换扩展成广泛的跨国间的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在深度、广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尽管唐、宋时代工艺、技术、文化领先于世,可14、15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都没能跨进近代化的门槛,而渐趋落后衰微。对于这个令人难解的“李约瑟之谜”,中西方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尽管尚无定论,但我认为至少可以肯定,中国之落后于西方决不在于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在于传统的封建体制是否为市场经济在国内、国际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现实可能性。
    从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来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战后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空前扩大,但经济上与发达世界还有极大差距。50、60年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都遵循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忽视以至扼杀市场机制的作用,结果尽管在初步建立工业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却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如农业停滞,农业生产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机制作用极为有限等等。现在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都从强硬的低效的计划管理模式下解脱出来,走向市场经济,最充分地利用市场价格的资源配置机制,并由此增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固然,市场经济并非十全十美,这正如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经济危机所显示的一样,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决不等于重蹈覆辙,而是要利用政府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进行管理,建立适合国情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经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步步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先后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引导市场、市场调控企业”等改革模式,直到最后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伟改革目标,这充分表明,我国要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本世纪直到下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必须大胆地进行体制创新,义无反顾地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必然的历史抉择。
    2.对外开放是经济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理论所蕴含的逻辑结论。15-16世纪海道大通结束了前资本主义时期各地区、国家、民族,包括欧、亚、非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的隔离、闭塞状态,开始了以经济联系为主要方式的世界交往。19世纪上半期后,随着产业发展对原料、市场需求膨胀,亚、非、拉国家急剧卷入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流通中来,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分工。到19-20世纪之交,以西欧资本主义世界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整体出现,从此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这一方面说明西方世界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其对外掠夺性的经济交往,另一方面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试图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互相隔离的局面下发展其民族经济,个别国家的经济始终是并且必然是世界经济整体中一个有机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