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的会议称作“维契”(вене),这一术语源于(вещатъ(说话)一词。在古罗斯和封建割据时代,维契是城市中的民众大会,主要是为了讨论和决定某些重要的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任免王公和行政长官以及立法方面的事情。当王公需要取得群众支持时便召开这种会议;上层贵族为反对王公或当王公去世时也召开这种会议;下层群众有时也自发地召开这种会议,例如1068年基辅居民起义时,便首先召开了维契。城市中确定了专门的维契召集人,设置了维契钟,当召集人敲响维契钟时,人们便会尽快赶到会场。会场有固定的场所,在诺夫哥罗德,会场设在雅罗斯拉夫王宫和索菲亚大教堂前面的广场上。会场前面设置木制台阶和讲坛,以便王公、行政长官、千夫长和上层显贵在那里就座或讲演。所有成年男性家长都有权参加会议,但不是必须的。表决的方式是喊叫,如赞同就高喊同意,否则就大叫不同意。对问题的决定不是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必须一致通过。这样一来,会议往往耗费很多时间,如1228年在诺夫哥罗德召开的一次维契,就拖延了一个星期。由于讨论的问题涉及各个集团的利益。因此常常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械斗和流血事件。在俄国史学界,有关维契的论述和争议很多,主要是围绕着维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问题而展开的。著名学者谢尔盖耶维奇认为,维契自古以来就存在,到蒙古人入侵时终止,其间毫无变化。⑩弗拉基米尔·普达诺夫则认为,维契产生于部落会议,其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6至9世纪为部落会议;9至10世纪由部落会议向城市会议过渡;11至13 世纪维契权力充分发展。(11)从文献中观察,后者的说法比较客观。依笔者之见,维契源于氏族制度和军事民主制度。但在基辅国家建立之初的一个半世纪,由于基辅王公还很强大,城市仅具雏型,维契发展的条件还不够完备,所以维契制度没有得到普遍发展,只是在个别情况下,如在968年和997年基辅和别尔哥罗德被佩彻涅格人包围的情况下,才召开了维契。从11世纪后半期起,维契逐步得到发展,这与封建割据的加强、基辅中心地位的衰微及城市作用的提高不无关系。与前几种类型的会议一样,维契也不是常设性的权力机构,只是在非常的情况才召开。但在诺夫哥罗德则有所例外,它从1136年起已变成了一个常设的权力机关,有了明确的组织形式,设有书记官、维契公署,维契印玺就是这个贵族共和国的国玺。从形式上看,商人和手工业者都有权出席会议并可表明自己的意愿,似乎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从实质上说,维契始终充当着王公和封建显贵的工具。 上层封建主集团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军队。古罗斯军队的对外职能是对外扩张和抵御拜占廷、波兰、波洛伏齐人、佩彻涅格人和哈扎尔的侵扰;其对内职能则是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和对付统治集团内部的厮杀。古罗斯的军队可分为亲兵队、雇佣军和民军三种类型。亲兵队纯属封建性质的军队,其成分全部由大小封建主构成。至于亲兵队的数量,看来不少,弗拉基米尔一次为拜占廷皇帝派去服务的亲兵队就达6000人,由此可见一斑。但仅仅依靠亲兵队,还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征战和抵御外敌入侵,所以王公和波雅尔常常临时征集民军为其统治政策服务。民军是出现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组织。在那个时期,所有的自由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军队,可谓“全民皆兵”。古罗斯国家承袭了这一古老的军事制度,所不同的是,除个别情况外,只征集部分民众充军。征集的数量视战争规模、双方力量对比、路途远近等情况而定。当斯维亚托斯拉夫大举进攻拜占廷之际,拜占廷所用的防御力量除舰队外,还配备了15000步兵和13000骑兵,加上保加利亚的军队,至少不下于5至6万人,这说明前来进犯的罗斯军队的数量相当多。(12)民军的兵源是基本的农业居民--自由的斯美尔德和城市的手工业者。从史料记载可见到佐证:智者雅罗斯拉夫在1016年战胜斯维亚托波尔克之后,“犒赏军队,头人奖给10格里夫那,斯美尔德为1格里夫那,诺夫哥罗德人为10格里夫那,然后让他们返回家园。”(13)斯美尔德是民军的主体,他们充当步兵。城市居民充当骑兵。当基辅市民于1068年起义时,就曾向依兹雅斯拉夫大公提出:“大公,给我们武器和马匹,让我们去打仗。”(14)可见骑兵的数量也不少。王公领地里专门设置了马厩长一职来管理马匹,以供战时之需。据编年史1146年纪事载,伊戈尔和斯维亚托斯拉夫的领地内饲养了3千匹母马和1千匹公马。(15)从考古发掘来看,古罗斯的兵器有双刃剑、马刀、长矛、短枪、短柄链锤、铁箭和石箭、梭镖、斧头、锁子甲、盾牌等,装备比较精良,尤其是王公和亲兵的装备,都十分昂贵,样式考究。古罗斯军队的建制是十进位制,它发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或者更早,古代欧洲其他民族也实行过这种制度。所谓“十进位制”是将部队按数量分成千、百、十等单位,分设千夫长(тысяцкие)、百人长(сотскис)和十人长(десяские)进行逐级管理。除亲兵队和民军外,古罗斯王公还常常雇用外族人充当炮灰,在史料中有关记载随处可见:944年,伊戈尔“召集了大量军队,包括瓦兰人、罗斯人、波兰人、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特维尔茨人和佩彻涅格人。”(16)980年,弗拉基米尔也曾雇佣过瓦兰人,楚德人进攻波洛伏齐人。(17) 自弗拉基米尔一世起,基辅大公的注意力开始由国外转向国内,从对外征战转向国家管理,于是古罗斯国家的行政统治机构逐步确立起来。在基辅国家建立之初,行政管理机构也采取了数计制的管理体制。在城市及郊区,以“千”、“百”、“十”为行政单位将居民进行划分,分设千夫长、百人长和十人长进行管理。后来,“千”、“百”、“十”在这里似乎已变成了地域和行会组织的概念,如在诺夫哥罗德,商会和手工业行会都以“百”(сот、сотя)称谓。千夫长、百人长和十人长都是王公政权的代表,其职权范围大小有别:千夫长是某个公国或某个地区的民军首领,后来他们拥有了行政、财政、宗教、警察、司法等多种职能,其中包括商务管理和处理商业纠纷等方面的职能。从文献记载上看,千夫长有权参加王公会议,参与法律的制定,充当王公的辅佐,权力很大,1113年基辅起义者捣毁了他们住宅,抄了他们的家,就是一个例证。百人长隶属于千夫长,负责管理城市及效区某一区域的居民,或负责管理某一商会和手工业行会。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着手建立新的国家管理机构,于是这种数计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废止,只在某些中心城市残留一些痕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