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力建立必要的粮食储备。德比说,当时粮食短缺的程度甚至与加罗林时期相差无几。(26)即使在丰年,大多数人也仅够糊口,没有余粮储备;一遇歉收,大批平民就会饿死。温切斯特主教区的汤顿、法里翰、沃尔萨姆等五个庄园的1245年后的继承税册都表明了庄园人口死亡率的年份总是粮价上涨的岁月。(27) 不仅农民无储粮度荒,大贵族也很少有余粮留到第二年。1257和1258年的歉收使粮价上升了5倍,富人也只能依赖德国等国家进口的粮食才免于饿死。(28) 三、黑死病。西欧史家无不指出,夺去了2500万人的生命的黑死病的广泛流传是英国和西欧大陆粮食短缺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它是城乡人民长期营养不良,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弱的必然结果。人们饥不择食,为了果腹,吃树根,啃草皮,甚至半腐烂的动物尸体也被当作食粮,染病在所难免。(29) 13、14世纪的英国农业不仅不能为社会的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农业剩余,也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因为当时英国最少需要62.56万户的农民才能生产出上述数目的粮食,以维持全国375万人口的生存。当时农民约占总人口的85%,每户以5人计,农民应为63.75万户,与最小需要量相近。 没有剩余的粮食、耕地,也没有多余的劳动力提供给工商业,英国的工商业也就没有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如前述托尼斯一费景汉模式所述,农业中能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与农业所能提供的总农业剩余是对应的。当农业剩余不能满足非农业人口的需要时,粮食价格就会上涨,因为从市场上购粮的主要是非农业人口。所以,粮食价格的变化既是收成状况和人口增减的反映,也是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与农业所能提供的总农业剩余是否适应的标志。1250年前,由于待垦荒地较多,能提供一定的农业剩余,英国的城市才得以在这一时期兴起并得到一定的发展。随着这些荒野的枯竭、地力的衰退,英国的农民不仅无法再为工商业提供新的农业剩余,连维持现有的非农业人口都倍感困难。14世纪初,英国人口虽开始下降,但粮价却在1240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30)粮价的上升,即意味着劳动力价格的增长。雇工的工资同兵士的薪水一样,几乎以与粮价相同的涨幅上升。(31)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增加了工商业的成本,使各类工商业品更加昂贵。1249至1300年间,盐的价格上涨了92%,(32)1315—16年,较之10年前又翻了4倍,从一品脱3先令涨到13先令。(33)13世纪末,一件旧外套即价值3先令以上,而当时雇工的日工资仅有1—1.5便士。(34)众所周知, 因劳动力昂贵而致使毛呢价格高昂是中世纪末期尼德兰毛呢业衰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而越来越贵的英国的工商业品不仅难为自己开拓市场,而且会逐渐失掉原有的顾客。同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因农业剩余过少而无法转移出农业就必然使这些人继续过着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使国内市场难以得到拓展,以致从根本上扼制了工商业的这条生命线。此其一。 其二。因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农业等原因而导致的工商业市场的萧条和萎缩,又反过来阻止了市民对工商业的再投资,迫使他们将资金转向地产,致使工商业资金的来源枯竭。博尔顿说,市民因市场狭窄而将资金投向土地导致资金的缺乏是中世纪英国工商业发展迟滞不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35) 其三。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中世纪的工商业中,劳动力的工资开支在产品的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作为资本主义龙头工业的毛纺业尤为如此。在每匹呢绒的成本中,工资开支占55—65%,故此,一个地区的毛纺工业是否成功就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36)13、14世纪英国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农业,就从根本上遏制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农业剩余过少,还危及已经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使13、14世纪英国城市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市政当局因此千方百计地筹粮储粮。然而,一遇饥荒,仍有大批雇工因粮价上涨而饿死。故此,从1240年起,新城市衰败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300年后,则很少有新城市出现。 其四,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农业,农家的人均耕地就会越来越少,地租和转佃租金急剧上升。13世纪末,在萨西克斯的大部分地区,占地在5 亩以下的农户超过农民总数的一半;(37)而转佃租金在汤顿谷地等许多地区较之13世纪初上升了几十倍。(38)农户的人均产出因而持续下降,滥用耕地致使地力下降,社会承受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随着瘟疫的流行和大批人口死亡,劳动力价格猛涨。因此,尽管这时亩产量因耕作集中于沃地而有所提高,但人口却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210万,(39)无论是工商业,还是雇佣制农场都因劳动力奇缺和无法承受高工资而迟滞不前。 直到15世末期,随着人口的回升,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工业化进程和农业近代化才被启动。但是,这一启动所依赖的农业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它是靠牺牲大量人口而赢得的,而农业仍滞留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尽管已出现农场,但是,直到1640年,封建租佃方式和封建小生产仍占优势。因此,此时英国的农业仍然难以支撑越来越多的人口,无法满足工商业对原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所提供的基础太脆弱了。 因此,人均占粮量仍然很低。1600年时,尽管从事农业的人数仍高达英国总人口的80%,但没有粮食出口,整个17世纪,谷物出口的数量也是微不足道的;直到1750年,英国才有占全国粮食总需求量3%的20万吨粮食出口。(40)据此计算,当时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为15.4亿吨,人口是630万,平均每人占粮245公斤;(41)若再加上占总产量10%的饲料粮,人均占粮量也不过269公斤。 仅及中国战国中晚期人均占粮921市斤的58%左右。(42)因此,16世纪以来, “全国每人热量的消耗量仍然很低”;17世纪初,“没有出口,其人所得,每人仅有1400卡的热量”,17世纪中,也只有1800卡;而每人生理需要的消耗热量最低也要1900卡。(4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