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政策主要是足食政策,实施对象首先是粮食。安茹王朝努力将分散、零碎的领地集中在一起,设置市场,以确保粮食流通,④并多次颁布法令禁止粮食出口。⑤金雀花王朝对粮食贸易的基本政策是,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禁止出口。⑥国王们严厉控制食品销售,对质量、价格进行严格检查,设立机构专司粮食交易事务。这一时期他们制定了很多关于粮食、面包的条令。为了缓和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他们往往将进口粮食的事务交由私人主办。1300年,伦敦即有38名商人专事粮食批发。他们常常自东盎格利亚运来粮食供应王室和他的军队。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政府更专注于粮食市场的管理,严禁中间人和垄断商囤积居奇,在歉收年份或青黄不接季节进行投机倒把活动,牟取暴利,规定粮食出售必须在市场上以稳定价格进行。⑦上表所列爱德华三世颁布的食品出口禁令即主要是粮食出口禁令。 供应政策也注意其他生活用品的供应。由于政策鼓励进口,法国的酒、佛兰德斯的呢料、汉萨的皮货和蜂蜡、意大利的丝绸及地中海利凡特地区的香料在英国市场得以出售。⑧此外对本国产品的出口和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亦严加管理。 供应政策还控制生产资料的进出口,特别是原料的出口。政府曾多次颁布法令限制、禁止羊毛及毛织业所需其它原料的出口。 在食品短缺、生活生产物品匮乏的情况下,政府要达到“足食”,满足供应,必须延揽外商,吸引外国产品入口。亨利三世曾为汉萨商人设立特别机构,并豁免他们的进口税。1250年又特许科伦商人设立商业代理处。⑨“天秤商人”(The merchant of the steelyard)的称谓即由此而来。为了满足酒类供应, 他曾多次向外国酒商提供安全通行证,特许将酒运往英格兰任何港口出售。⑩爱德华一世为外商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除豁免地方税外,还特许经营批发性业务,自由选择居住地,甚至通过废除伦敦商人特权来保证外商权益。爱德华三世在其统治早年,则针对外商处处受本国商人刁难、打击的情况颁布自由贸易令,规定所有商人可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人进行交易。(11)延揽、优渥外商的政策是供应政策的一部分,它的颁行对实现足食、满足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政策的贯彻实施,一方面解决了基本生活、生产资料的供应问题,从而使其自身丧失了存在的理由,为商业政策的转变奠定了一定基础。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政府成功地控制了国内紧俏产品的外流,有效地吸引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与此同时,在供应政策所导致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激励之下,产品产量也有一定提高。13世纪,一个织工年织呢绒不到20匹,14世纪年织量逾百匹者已经习见,数百匹者亦不鲜见,多者可达千余匹。(12)农业产量也有较大增长,在正常年景下,国内生产的粮食除去消费,已有剩余。这样,至14世纪中叶,国内市场上几种对人民生活、生产影响较大的商品已满足供应。呢绒: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出口量大为增长。14世纪40年代,出口量不过4423匹,60年代增为16000匹,90年代增至43000匹,15世纪中叶则进一步增达54000匹。(13)粮食:市场所售相当部分为农民消费后的余粮,亦有不少系国内外商人自外国如苏格兰、法国和低地国家运进的。14世纪下半叶,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鼓励粮食出口。(14)酒类:除了国产葡萄酒外,市场上可以见到名目繁多的进口葡萄酒。例如,来自地中海东部被称为“马尔姆塞”的叙利亚、塞浦路斯、克里特及希腊等地的葡萄酒,来自地中海西岸被称为“袋酒”的西班牙和巴利阿利群岛葡萄酒,威尼斯舰队运来的意大利和西西里葡萄酒。(15)纺织原料:较前更为充裕。织呢工人都能以较低价格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由于商品比较丰富,价格比较低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就劳动群众而言,他们的主食比较充足而且实在。由裸麦、大麦和小麦制作的面包,除在饥馑年份可能发生短暂的紧缺外,一般能够保证供应。副食品丰富而多样,人们能够经常食用牛奶、乳酪、水果和肉类。鱼类也开始经常地摆上农民的餐桌。饮料早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不仅常饮啤酒、葡萄酒,而且开始饮用烈性麦酒。对于饮食色味与营养的考究,不再是富贵人家独有的追求,开始形成整个社会的时尚。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讲究衣着打扮、装饰陈设、卫生洗浴以及生活起居的诸多小节。 另一方面,供应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英国形成了新的经济形势。新形势提出了新问题,要求政府制定新政策予以解决。这是商业政策完成转变的根本条件。 14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商品化正在加速进行。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大多成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偏远落后的穷乡僻壤也纷纷建立城镇与市场。13世纪,英国有城166座,这时城市数量已增达300余座。(16)土地买卖已成为普遍现象,养羊业的发展也呈现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使大量耕地转化为牧场。与此同时,土地耕作也纳入了商品生产轨道,作物的种植品类、数量比例皆受市场制约。商品生产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新的经济形势提出的新问题主要有:1.如果把这一时期的英国商业比作一幢初具规模的大厦,那么,英国商人便是支撑这幢大厦的得力框架。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支持商人事业,保护他们的权益。只有这样,大厦才能得到加固并进而获得扩建。那么,如何解决王室与国内外商人资本的关系呢?2.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味着货币也就是金银成为普遍的支付手段,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将一定数量金银投入流通。但众所周知,英国贵金属矿藏十分稀缺,如何解决流通领域金银铸币的追加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