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德拉薄:《欧洲理智的发展》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Europe,见王治来《中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32)有人认为是大月氏人,有人认为是塞人4个部落之一的Gasiani。见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7页。贵霜史参看J ·罗森菲尔德:《贵霜人的王朝艺术》The Dynoctic Arts of the Kushans,伯克利1967年版。 (33)维克多·伊凡诺维奇·萨利安尼迪:《巴克特里亚的金银宝藏》,见1985年用俄文和英文同时发表的发掘报告。 (34)巴克特里亚,即我国史书中称的大夏。它既是地区名,又是国名。希腊人、塞人、大月氏人先后在这里建过政权,即所谓“希腊巴克特亚王国”、“塞人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大月氏巴克特里亚王国”。张骞所到的是大月氏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 (35)李学勤:《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一面汉镜》,《文博》1992年第5期。 (36)R·吉尔什曼:《贝格拉姆》Begram,MDAFA,1946年第8期;A·巴沙姆:《萨迦贵霜时期的新研究》A New Study of the Saka-Kusana Period, BSOAS, 1953年第15期。 (37)В·Ц·萨里安尼迪和T·霍加尼亚索夫:《古代巴克特里亚帝王陵墓的发掘》,《раскопкнЧарскогоНекрополявДревнехБактрии》,《土库曼科学院通报》1980年第4期。 (38)R·C·荣格:《阿富汗文物勘查》Afghanistan Beconnisance,《考古杂志》1954年第1期。 (39)B·M·马松:《贵霜移民和贵霜考古学》,《Кушанскиепоселенияикушанскаяархеология》,见《古代巴克特里亚》,《БактрийскиеДревности》,列宁格勒1976年版。 (40)R·基尔什曼:《贝格拉姆》:另见T ·里赛:《古代中亚艺术》Ancent Arts of Central Asia,纽约1965年版。 (41)参看J·马赫列尔《丝路艺术》The Arts of the Silk Route, 见塞奥道列·伯温主编《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布卢明顿1966年版。 (42)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97页。 (43)阳玛诺:《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653—754页。 (44)冯承钧:《景教碑考》,另见伯希和《唐元时代中亚及东亚之基督教徒》,《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5)杨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8页。 (46)参见穆尔《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5页。参见周良霄《元和元以前中国的基督教》,《元史论丛》第1辑;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7)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4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99—303页。关于伊斯(I—SSU),穆尔认为是叶俟布锡德(Yesbusid)的简译。但武伯纶认为,碑文中称伊斯为“大施主”、“白衣景士”,应为世俗僧侣;而叶俟布锡德为长安国都大主教,为专职神职人员。所以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见《来自丝绸之路的珍贵纪念品》,《文博》1991年第1期。 (48)马启成:《略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见《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178页。 (49)穆罕默德·阿里:《阿富汗简明史》,普什图文1970年版,见虞铁根译稿,第10—11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在第27、51、56、60、61、63诸页均用“交往”这一概念。 (51)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沈建国:《交往与人的个性发展》,《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页。 (53)彭树智:《古代塞人的历史交往》,《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 (54)甘柯夫斯基主编:《阿富汗史》,第60页。 (55)在这方面已故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论文,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写的《世界历史》,修改稿见《十五十六世纪历史初学集》三编,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