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比乌(约公元前208年——前126年)是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长达40卷的《历史》是波氏的名世之作。此书以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为中心,将地中海世界众多国家的历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①进行翔实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这部被波氏本人称之为“有系统的世界历史”②不仅规模宏伟,内容广博,而且显示出作者恢廓的历史视野和丰富的史学思想,对西方古典史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波氏《历史》一书编纂体例,历来受到西方史学界的关注,有不少学者对它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以笔者管见,西方学者对《历史》体例的兴趣,大都偏重于史料的编纂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对该书体例中蕴涵的思想缺乏应有的重视。史书的体例并非是单纯的编纂史料的形式和方法,尤其象波氏这样一位被后人誉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③其书的体例中显然凝聚着他的思想认识。又,由于波氏《历史》严重缺佚,④研究者们失去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在这种情况下,从《历史》编纂体例的角度来探讨波氏的史学思想,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历史》断限及其思想 波氏《历史》一书始于公元前264年,讫于公元前145年,即以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为起点,以罗马击败希腊亚加亚联盟后对希腊地区事务的处理为终结。全书共40卷,其中第1、2卷为引言部分,简述第一次布匿战争及战后罗马、迦太基等邦国的情况(264—220B·C·)。第3卷至29卷为正文,详细记述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220—168B·C·)。第30卷至39卷是扩充内容,叙述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统治(168—145B·C·)。第40卷是全书索引。 《历史》引言部分从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写起, 而正文则是以公元前220年为起点。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波氏本意是以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218B·C·)为正文的开始,因其书采用“奥林匹亚德”纪年,正文须从140届“奥林匹亚德”(220—216B·C·)写起,故正文上限当为此年。⑤据此,该书实际上有前264年和前220年两个不同的上限。《历史》一书出现两个不同的上限,不单纯是个编纂体例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 波氏在谈到以公元前264年为其书引言的起点时说:“将罗马人首次渡海(按:指罗马军队渡海至麦山那,第一次布匿战争由此爆发)作为本书的开端。这件事发生在129届“奥林匹亚德”。这样就紧接泰米阿斯的《历史》。”⑥这里提到的泰米阿斯是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其著作《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从远古至前264年的历史。⑦波氏将其书续接泰氏《历史》,其同意是什么呢?波氏说:“其书引言从前264年写起,是为了说明罗马人如何走上征服别国道路的。”⑧众所周知,第一次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大规模向海外扩张的开始。那么,波氏为什么不把这次战争作为全书正文的开始并加以详细描述呢?对此,波氏解释说:“详细记载这些事件(按:指引言部分的史事)那不是我的责任……亦非我的目的,简略地提及它们,只是作为我的真正主题的引言。因此,我将试图以合适的次序概述这些史事,以便结束引言部分,开始实际历史,(actual history)”。⑨波氏又说,撰写引言“只是为了便于读者接近他们所要理解的东西(按:指‘实际历史’)”。⑩由此可见,波氏在引言中简要地记述第一次布匿战争及其他史事,只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其“实际历史”。其书续接泰氏《历史》并不是为了连贯地反映地中海地区古往今来历史发展的过程。 波氏所谓“实际历史”是指其书正文第3卷至29卷所记载的公元前220年至168年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历史。波氏对“实际历史”的涵义有明确的界说。他指出,公元前220年以前,“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分散的。每一件事无论就其目的、 结果和发生的地方而言都是孤立的,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而这一时期以后,历史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非洲发生的事也牵涉到亚洲和希腊,而所有发生的事都趋向一个目标。”(11)这里,波氏明确地表明,所谓“实际历史”指的是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世界历史。在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地中海各地区所发生的事情都是互相牵连在一起的,并且“趋向一个目标”,即罗马的统一。而公元前220年以前的事件,在波氏看来,都是“分散的”、“孤立的”、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可见波氏用这个“实际历史”界线割断了罗马及地中海诸国的历史。他没有把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这段历史放置于罗马及地中海诸国全部历史中去推原其始,究察其终。据此,可以认为波氏没有从总体上建立历史连续性、有序性纵向发展的观念。 毋庸置疑,波氏在观察历史时,也注意到公元前220年前后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他指出,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战败国迦太基为恢复国力在西班牙扩张,再次激化了它与罗马的矛盾,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既然波氏看到前220年前后的历史实际上是有联系的,那么他为什么把此前的历史事件排除在所谓“实际历史”之外呢?笔者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波氏过于执着其“实际历史”观念。他认定“实际历史是”一个单独的整体,它有一个人们公认的开始……一个无可争议的结果”。(12)在这段话中,波氏明确表明其“实际历史”只是截取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这一个阶段的历史来考察的。其二,波氏特别重视“实际历史”中的“世界性”联系。他认为这种围绕罗马征服活动所产生的“世界性”联系,是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才发生的。因为这次战争是罗马有目的征服别国的开始。而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是在迦太基向外扩张,威胁到其在意大利的利益的情况下才被迫出兵的。(13)罗马人当初并没有对外扩张的目的和能力。(14)而这场战争罗马获胜。这一结局客观上造成了罗马对外扩张的局势。尽管波氏看到第一次布匿战争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人从无意识的扩张到有明确目的的扩张,这是一大变化,然而为了使其“实际历史”有一个“人们公认的开始”,断然将220年以前的史事排除在“实际历史”之外。 英国学者裴顿在考订波氏书中断限的情况时指出,《历史》一书的上限原定在公元前220年,后来才扩大到前264年(15)。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波氏对其书上限的变动,一方面反映出公元前220年前后的历史有无法割断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波氏无意突出这种纵向联系。《历史》中存在两个不同的上限,暴露出波氏“实际历史”观念与他所观察到的历史纵向运动的实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波氏《历史》下限的变动中也明确地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