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日本移民及其民族文化(5)
有人曾对“大学生联谊会”和“女大学生联谊会”中的143 名亚裔第三代人(多为女性)作过一项调查,结果揭示了下面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同父母关系密切,同其外祖父母确有感情,同胞间没有什么排挤现象。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上学的同时,多数人还打零工和在暑假干工作。多数人没有染上吸毒和酗酒的恶习,觉得与亚裔朋友相处比同白人朋友相处更融洽些。他们在经济上依赖父母;其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在父母的资助下购买了小汽车。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背景心安理得,毫不怀疑自己的民族认同感(13)。 美籍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如今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辈代间的民族认同感在内涵上会有所差异,但人们大都愿意表白自己是日本裔美国人。这可能与美国学者赫伯特·甘斯提出的“象征性民族性”这一术语的含义较为接近。第三代日本移民的民族认同感可能在参加民族性节日、用日本餐、观看一部日本电影等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得到体现,而他们则可能没有必要去研究日本及其文化、学习日语,或者整日为民族集团的事务奔波,将本民族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地位。相反,他们更象其他移民后代一样,逐渐疏远其原先的民族性,变得更加具有美国人特征。种族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先前曾被认为是日本移民进入美国主体社会的一个无法愈越的障碍,目前尽管仍存有这一因素的残余,人们对日本人的抵触情绪还未散尽,但种族差别明显地减少了。这既是美国社会风气改良的结果,也是美籍日本人越来越在文化上靠近美国主流社会的结果。 但是,日本裔美国人迄今尚未被美国社会完全同化,他们也还没有被所有美国人看成是“我族”的一部分。例如,人们时常会听到:“唉呀,你英语讲得真棒!”“你们国的人能制造出这么漂亮的汽车”之类的评论,不时地提醒日本移民:许多美国人仍旧把他们当作外来户看待。美国社会学家认为,现在,有些美国人在寻找某个民族来承担国家的经济问题,他们认为日本人应该为贸易逆差和失业负责任,在那些只是为了生存、生活贫困的美国人中,这种情绪特别强(11)。 总括美国日本移民前后三个辈代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认定:日本移民从第一代至第三代以及其后各代,具有内在的文化连续性,在家庭中,还保持着一些文化风尚,包括节制行为,愿同本族伙伴交往,亲密的家庭联系,具有民族特色的庆典活动以及对教育抱有较高的期望等。家庭在规模、家教、居住地区、受本民族社区影响的大小以及同主流社会的联系等诸方面的不同,决定着各种文化因子的存留与变化。现在的美国日本移民民族集团,就其文化特征而论,一方面它因与美国社会数代的交往,已经在语言、穿着、家庭角色安排等绪多方面与传统文化相异,变得不再如同本土的日本人了;另一方面,它又因传统文化的幅射和传递,加之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猖獗,而保持着许多本民族的文化风尚,使日本移民也不同于地道的美国人。民族性上的二重性和现在面临的变化与适应,是美国日本移民社会生活的主题。 注释: ①美国1985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日本移民的从业类别是:男性多半从事技术、售货及管理工作和专门性职业(占61%);女性通常从事的职业,包括工艺品制作(46%)、辅助性后勤工作(32%)、经营性及专业性工作(23%)。每户平均年收入为25923美元。生活于贫困线以下的日本人家庭的比重为4.2%,是所有亚裔民族集团中最低的。参见查尔斯·明德尔等人编:《美国民族家庭》,纽约1988年版,第258页。 ②③查尔斯·明德尔等人编《美国民族家庭》,第259、259页。夏威夷所有的种族集团都是少数集团。这里混居着夏威夷土著居民、白种人、日本人、华人、朝鲜人、菲律宾人和其他人种,讲40种语言和方言。在美国的50个州里,该州是唯一的一个其主要种族的祖先是亚洲人而非欧洲人的州。现今在夏威夷人口中,日本人的比例(23.3%),仅次于白种人(26.3%)。 ④192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旨在限制外来移民的《国籍配额法》,内中明文规定不接纳日本移民。 ⑤1907年3月14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经国会授权,与日本缔结一项《君子协定》,拒绝日本劳工进入美国。 ⑥列奥纳多·布鲁姆,约翰。基特苏斯:《被控制的受害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5页。 ⑦关于集中营情况的更详细资料,可参阅下列几部著作:罗杰·丹尼尔斯:《美国集中营:日裔美国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纽约1972年版;彼得·艾恩斯:《战争与正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米西·魏格林:《耻辱岁月》,纽约1976年版。 ⑧爱德华·斯特朗:《第二代日本人问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34年版,第2页。 ⑨西尔维亚·柳:《改变既往》,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页。 ⑩(11)查尔斯·明德尔:《美国民族家庭》,纽约1988年版,第269、271页。 (12)参见卡伦·雨野:《种族通婚:日裔美国人观点比较分析》,加利福尼亚大学1985年版。 (13)参见琳娜·高桥:《第三代日本移民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1985年版。 (14)《华人华侨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