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杜尔·拉赫曼与现代阿富汗的出现(2)
二 从18世纪初以来,英、俄两大国的争夺一直是阿富汗面临的最大威胁。如何处理同这两国的关系,显然在阿布杜尔·拉赫曼的外交政策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但也就在这个问题上,他受到阿富汗人的猛烈抨击。对他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他是在英俄扶植下上台的,因而他代表了外国列强的利益。二是他与英国签订了杜兰协定,割让了大片阿富汗国土,从而把近一半普什图人(阿富汗的主要民族)推出国门之外。阿布杜尔·拉赫曼确实同意由英国人控制阿富汗的外交,甚至也声称过,“由于英国人民的友谊,任何人都不可能搔扰我的王朝,只要我的子孙仍然服从英国政府”(11)。但由此并不能得出阿布杜尔·拉赫曼出卖国家利益的结论。 阿布杜尔·拉赫曼是前埃米尔道斯特的孙子,在道斯特诸子的王位争夺战中,1869年被迫流亡布哈拉和俄国。1880年2月, 在侵阿英军使节卡瓦格纳里被喀布尔民众杀死、阿富汗埃米尔亚库布汗被迫下台后的混乱局势中,阿布杜尔·拉赫曼决定返回阿富汗,夺取阿富汗的王位。这一设想得到俄国人的大力支持,俄国人希望借机打乱英国在阿富汗的部署,利用拉赫曼为自己谋取好处。他们不仅向拉赫曼提供枪枝弹药和金钱,还迫不及待地要求拉赫曼尽快采取行动。据阿布杜尔·拉赫曼说:“俄国人拚命施加压力,要我离开。他们说我离开得还不够快”(12)。 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对阿布杜尔·拉赫曼寄予厚望。侵阿英军军费日增,急于从阿富汗脱身,但如果不能在喀布尔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以阻挡俄国的南下攻势,英国人就等于无功而返。阿布杜尔·拉赫曼倘能放弃与俄国的联系,他不失为一个合适人选。因此,阿布杜尔·拉赫曼进入阿富汗不久,英国人就开始与他谈判。1880年7月,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承认阿布杜尔·拉赫曼为阿富汗的埃米尔, 拉赫曼则答应把阿富汗的外交事务交由英国掌管(13)。此外,英国人许诺向阿富汗提供军事援助以抵抗外来进攻。这一协议基本重复了1879年亚库布与英国人签订的冈达马克条约,它虽未能收回阿富汗的外交自主权,但阿布杜尔·拉赫曼尽力在其他方面维护了阿富汗的利益。 首先,阿布杜尔·拉赫曼拒绝了英国分裂阿富汗的计划。按照英国人的设想,新国王的统治区只限于喀布尔地区,赫拉特和坎大哈都要从阿富汗分割出去。拉赫曼坚决反对肢解阿富汗,要求恢复阿富汗的统一。英印总督里庞就拉赫曼的态度在一封信中说:“我们不能期望他会放弃对坎大哈的一切要求”(14)。由于种种原因,英国人被迫放弃这一计划。 其次,阿布杜尔·拉赫曼对英国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在与英国人谈判期间,他向阿富汗各部族及各阶层人民散发信件,号召他们武装起来,反对英国入侵者。仅被英国人截获的此类信件就有200封。英国人虽不得不与拉赫曼打交道, 内心里对他并不信任。参加谈判的英方代理人阿福扎尔汗在一封密函中讲:“阿布杜尔·拉赫曼表面上是英国人的朋友,心里头则是英国人的敌人,盘算着胡做非为”。英方谈判人员格里菲和斯图亚特都认为信任阿布杜尔·拉赫曼是“危险的”(15)。因此,不能认为阿布杜尔·拉赫曼为了登上王位不惜损害阿富汗的民族利益。 阿布杜尔·拉赫曼流亡俄国前,曾长期在阿富汗北部任职,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他出任阿富汗国王受到多数阿富汗部落首领的欢迎。如他在赴喀布尔途中,大批部落首领前往迎接。英国人只是认可了这种现实,说他是外国扶植的傀儡也是不恰当的。 阿布杜尔·拉赫曼固然渴望登上阿富汗国王的宝座,但更关心阿富汗的利益。多年流亡生活使他对英俄争霸的态势比较了解。他认为,在英俄两强的夹攻下,阿富汗危若累卵,“它就像是两头狮子中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像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像这样的小国怎么能够立于二石之间而不被碾为齑粉呢?”(16)在他看来,最符合阿富汗民族利益的外交政策就是同英、俄都保持友好关系,以维持阿富汗的相对独立。因此,他在未登上王位前同英国人的通信中就表示,希望“使阿富汗人永远置于两大强国的光荣保护下”。但冈达马克条约已赋予英国控制阿富汗外交的特权,而俄国在中亚的扩张也在加速进行,1885年强行吞并阿富汗的潘狄绿洲。俄国显然已成为最具有威胁性的敌人。拉赫曼因而决定借助英国的力量遏制俄国的攻势。 依赖英国这种政策既有不得已屈服于英国压力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阿布杜尔·拉赫曼的设想。他在给子孙们的遗训中透露了自己的外交准则,“阿富汗对其两大强邻的政策应该是:与目前较少侵略性的那个邻国保持友好,而同企图越过其领土、干涉其独立的那个国家则要保持敌对”(17)。实际上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在阿布杜尔·拉赫曼执政的年代里,依赖英国人的合作始终是阿富汗外交的出发点。 合作并非没有矛盾,相反,英阿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杜兰协定问题上就可看出。阿富汗的主要民族普什图人大都居住在阿富汗的东部和南部,其中一些部族甚至定居在印度河平原上。随着阿富汗王国势力的衰微,这些东部普什图人也脱离阿富汗国家的控制,形成为独立的部族统治区。他们酷爱自由,勇敢善战,虽与阿富汗的多数人属于同族,但不服从阿富汗埃米尔的行政管理。80年代中后期,英印政府在西北边境和阿富汗实施“前进政策”,试图控制各独立部族,1892年吞并杜里普什图人的土地。 英国人的所做所为引起阿富汗的不满和各部族的反抗。在阿富汗政府官员的鼓动下,部族战士利用从阿富汗运入的步枪等新式武器多次与英印军队发生武装冲突。英印总督兰斯道纳认识到,只有与阿富汗划分边界,才能阻止阿富汗人员和武器的输入,维护英印边境的稳定。从1892年起,英印政府不顾阿富汗的多次反对,以发动战争相威胁,迫使阿富汗于1893年接受了杜兰协定。阿富汗被迫同意英俄关于阿富汗东部边界的安排,还接受了英国划定的阿富汗南部边界。数百万普什图人被划人英国势力范围一侧。 阿布杜尔·拉赫曼签署这一协定很大程度上出于无可奈何,“很难看到他能有另外的做法,因为英国人十分强硬,他一拒绝,几乎肯定会发生对阿富汗的入侵”(18)。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力争为阿富汗谋取一些好的条件。他一再重申杜兰线只是划出了责任区,而不是国际边界,也不认为任何普什图地区永久地割与英国人。英方代表赫尔迪奇甚至认为,“就其责任来说,埃米尔无意遵守协定的条文”(19)。 英阿关系中夹杂着矛盾冲突与相互利用,英国想把阿富汗作为缓冲国,阻止俄国南下印度。阿富汗除利用英国抗衡俄国外,还想谋求英国的经济援助。1883年后,英国每年给予阿布杜尔·拉赫曼120万卢比补助金。1893年增至180万卢比,1897年增加到185万卢比(20)。这笔钱对于经济贫穷的阿富汗来说十分重要。 但双方的冲突远远大于合作。阿布杜尔·拉赫曼对英国的意图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时鼓励边境地带的普什图人起来反抗英国人。英印官员对他也不信任。1899年,拉赫曼多次要求允许阿富汗通过印度输入武器,英印总督寇松就此对他的一位朋友说:“我宁愿与埃米尔决裂,也不允许制造不久的将来会用来反对我们的武器。只是我们同埃米关系破裂的时间——如果要发生的话——必须在总的形势中精心选择”(21)。由此可以看出,阿布杜尔·拉赫曼外交指导思想的准则是阿富汗的民族利益,而不是英国人的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