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司马迁之《史记》与希罗多德之《历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 阎崇东 参加讨论

二、《史记》和《历史》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
    西方的史学,源起于古希腊。而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荷马史诗》记载了希腊人与特罗亚人的战争,是公元前九世纪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诗歌编删而成的。
    在公元前七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希腊出现了赫希奥德的诗篇《工作与时令》。在这篇诗作中,赫希奥德认为过去那种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公社时代是“黄金时代”,接着而来的是“白银时代”和“紫铜时代”,而他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只有强权、没有公理的时代,则为“黑铁时代”。
    公元前七世纪至六世纪之际,希腊人在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爱奥尼亚,因为地处海陆交通的要冲,便于吸收埃及、两河流域、叙利亚、赫梯、波斯的古文明,所以发展为“希腊世界”中最先进的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象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开山祖泰勒斯就生长在爱奥尼亚的米留都。爱奥尼亚地区是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之摇篮,在这里也就产生了古希腊的史学。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后半期,爱奥尼亚出现了许多用散文写作的“纪事家”,所谓“纪事”是指一种有事实根据的报道,不同于神话和史诗。“纪事家”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他们或者是把口耳相传的故事记载下来,或者是用古人的事迹来进行道德教育,或者是把自己在异邦绝域的见闻写成游记,或者是根据口碑和文献资料来编写历史。因为是有闻必录,所以还说不上有什么严格的史学方法。然而这些纪事家们似乎有一种确定的倾向;那就是竭力要使自己的记载与事实相符。后来,这种求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成为希腊史学中最宝贵的传统。
    在这些纪事家中,成就最大的要算来留都人赫卡泰厄斯。他的《大地巡游记》记载了他亲自游历各地的见闻,他的《谱系志》写了米留都城邦的历史。后来希罗多德曾经大量引用和照抄了他的著作。此外还有著述了《波斯史》的戴奥尼修斯和著有《波斯史》和《希腊史》的查隆。这些纪事家都亲身经历过希波战争,他们都居住在爱奥尼亚一带,他们的著作无疑直接影响了希罗多德。
    公元前429年至479年,希腊人与波斯帝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死存亡的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希波战争”。
    在希波战争之前,雅典并不是希腊城邦中最重要的角色。那时它在军事力量上不及斯巴达,在经济发展上不及米留都。然而就是在抵抗波斯入侵的过程中,雅典却独当大任,几乎是全靠自己的力量赢得了马拉松和萨拉密战役的胜利。因而雅典一跃而成为希腊世界的救星,成为爱琴海地区希腊各邦的领袖。
    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呈现出高度的繁荣。这时候的雅典已经成为工商业发达的大都市,而它的外港庇拉犹斯则成为地中海航运的中心,雅典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当时雅典已经出现了手工业作坊,而且有了相当精细的分工。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雅典的大政治家伯里克利称雅典为“希腊的学校”,而雅典确实在每一方面都当得起这个美名。这时希腊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大师,如春花怒放,各炫异彩:大雕刻家菲迪亚斯正在建造那瑰丽的巴特楞庙堂;戏剧家苏福克利和幼里比德正以他们那不朽的剧本,博得千百万观众的喝采;诗人品达正在歌颂雅典的文明;哲学家苏格拉底正在街头同人们辩论世界观的问题。而伯里克利的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发展到了最高峰。在这种文化高度发展的氛围中,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到了雅典,并最终写出了他的不朽的巨著《历史》。可以说希腊发展的历史环境培育出了象希罗多德这样的历史学家。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至少在夏朝还没有发现文字,那么有关夏和夏以前的历史是怎样得以流传下来的呢?和西方的希腊一样,中国境内人类的历史也是依靠口耳相传下来的,并往往辅之以结绳刻木的手段。脑记口说可以看作是人类史前社会的共同情况。
    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一方面,国家进行管理需要有条理的文书。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强化自己的统治,统治者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文字记录就成为国家一项经常性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顺应这种要求,我国很早就产生了史官制度。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