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麈”,古今中外诸说纷纷,据管见所及,具代表性的意见有“麋说”(《说文解字》、《纬略》、《和汉三才图会》、《新字源》、《广汉和辞典》、《中华大字典》、《中正形音义综和大字典》等)、“驼鹿说”《竹叶亭杂记》、《辞源》、《新字源》、《吉林通志》等)、“驯鹿说”(《广辞苑》、《广汉和辞典》、《佛教大辞汇》、《正仓院御物图录》等)、“四不象说”(《竹叶亭杂记》、《辞源》、《新字源》、《熊野中国语大辞典》等);H. Schafcr在“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laphure”篇后,列有一张古代中国鹿名与英文及现代动物学名的对照表,其中与“麈”比定的有如下三种动物: a、stag; Wapiti; Red Decr(Cervus elaphus) b、Elk; Moose(Alces alces) c、Sambar(Rusa unicclor) 即马鹿(赤鹿)、驼鹿、水鹿。十数年前,福井文雅博引广证,又提出了“旄说”(牦牛)(《麈尾新考:仪礼象征的一个考察》--《大正大学研究纪要第五十六辑》1972年)。 据《五体清文鉴》,“麈”的藏文译名为“Sva-barna-rin”,意即“长尾鹿”。《文选》左思《蜀都赋》云:“尾麖麋、翦旄麈”,翦的自然是麈“尾”,故《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四·集古今佛道论衡》注云:“麈尾……声类云、尾可以为帚。” 鹿类动物中,尾巴最长的首推“麋鹿”,俗名“四不象”,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古名“麋”,与“麈”当为同物。另一方面,驼鹿今名“麋”,而且驼鹿和驯鹿在本地皆俗称“四不象”。故此,对麈的解释混乱,很可能是由下表斜线部之异物同名所引起: {K5D106.JPG} 如果上述设想能够得到证实,那么便能彻底否定麈尾的“印度起源说”,因为糜鹿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是古代的主要狩猎对象,不可能跑到印度。我们期待着生物学家用现代科学对“柿柄麈尾”残存麈毛作出权威性鉴定,以便真正解开“麈”这个千年古谜。 四、麈尾盒 日本兴福寺弥勒菩萨像的厨子扉绘中,维摩居士手执麈尾而坐,前置一打开的麈尾盒,形制与正仓院收纳“柿柄麈尾”的“漆麈尾箱”(图5)酷似。 “漆麈尾箱”长84.5、宽50.5、高6厘米,盒身为木胎黑漆,成印笼式, 内敷花纹绵绫,保存完好,是现存麈尾盒的唯一遗品。 查对日本寺院的资财帐,发现古时麈尾纳盒似为常例,兹举数例如下: 《法隆寺缘起并资财帐》(七六一): “合兽尾二枚,一枚漆埿(埿茎吴竹形、端银继、并枢一合、表漆埿、里丹埿),右上宫圣德法皇御持物者,一枚赤色(以象牙为银枝、金埿杂染为叶、杂玉边枝茎、并合櫃、在白绫褥)。”(着重点笔者所加,下同) 《广隆寺资财校替实录帐》(八八七): “兽麾一枚,(今校纳漆埿木筥一合,小破)。” 《安祥寺资财帐》(八七八): “麈尾一文,纳櫃。” 溯其源流,此制无疑出自中华,梁·宣帝“咏麈尾”云: 匣上生光影,豪际起风流。 本持谈妙理,宁是用摧牛。 “匣”当指“麈尾盒”,能“生光影”,可见是上了漆,相当华贵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