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战略决策与美国参战(2)
“卢西塔尼亚”事件发生后,美德关系开始恶化。美国要求立即停止无限制的潜艇战,德国则坚持必须以英国放弃海洋封锁为交换条件,两国之间的谈判旷日持久地进行着,击沉商船的事件仍在继续发生。由于迫于美国的压力,德国的潜艇战曾经一度有所收敛。然而,1916年3月的“沙塞克斯号”事件,几乎将两国关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 为了粉碎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于1916年2月再次宣布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3月24日,法国客轮“沙塞克斯号”在英吉利海峡未经警告就被击沉,重伤和溺死者约80人,其中有4个是美国人。对此,美国作出了强烈反应。在递交给德国的最后通谍中指出:“德国政府若非立即宣布放弃其现时对客轮及商船所采取之袭击手段,则美国政府除断绝与德国政府之外交关系外,别无他途”。⑩由于不愿冒与美国决裂的危险,德国政府被迫退让,作出了所谓的“沙塞克斯保证”。宣布将停止不经警告即对未加抵抗的商船予以击沉之行为,经此保证后,两国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美国政府和人民即使在行动上,也难以做到“不偏不倚”了。 其次,德军破坏比利时中立,使英国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参战的借口,并使德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德国统帅部显然低估了英国维护比利时中立的决心和参战能力。在他们看来,英国是否会为比利时而战是值得怀疑的,即使参战,也只能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赴大陆;而这支远征军将被德军右翼的优势兵力轻而易举地歼灭。当1914年8月4日英国大使向德国递交最后通谍时,惊诧无比的德国首相贝特曼悲哀地说,他的政策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崩塌了,他无法理解英国竟会为了“一张废纸(比利时中立法)”而对德国宣战。 德国判断的失误显然应该归结于英国参战前的暖昧态度。当德、奥、俄、法四国剑拔弩张时,英国内阁却在为参战问题争论不休,不愿毅然承担条约义务。英国首相格雷说:“即将发生的战争是四国战争”。(11)直到8月4日,他还认为,英国的干预不会起多大作用,即使干预,也只能是在海上采取行动,决不可能派一支远征军赴法,更谈不上“在整个大陆的规模上进行军事干涉”。(12)就英国公众来看,反战情绪十分强烈,但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却缺乏危机感。当时在许多英国人看来,这次危机只不过是德法之间历史纠纷的又一次插曲,与英国毫不相关。 然而,对比利时的入侵却使英国感到切肤之痛,因为比利时的中立是英国政策的产物。由英国一手操纵制定的比利时中立公约,并非是简单地出于对这个弱小国家的关怀,而是英国的利益所在,它的海上优势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欧洲强国控制这一极为重要的海峡地区。因此,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不但是对英国尊严的挑战。同时也直接对英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德国入侵比利时,不但使英国找到了参战的借口,而且帮助格雷轻而易举地避免了因参战而出现的内阁分裂危机,并使他赢得了全国上下的支持,从而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这场战争。而当一个国家一旦投入战争时,其参战范围和规模则是由战争的进程来决定的。这点,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英国政府,似乎都缺乏正确的估计。 德国的军事冒险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强敌,卢万大火则使协约国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敌人是个凶残的、必须被打垮的敌人;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场残酷的、必须血战到底的战争。作为对卢万大火的回答,英、法、俄三国于1914年9月5日签订了伦敦条约,三方承担了“在本次战争期间不得单独媾和”的义务。(13) 由于英国大规模的军事卷入和伦敦条约的签订,德国速决速胜的战略计划破产了,从而无可奈何地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粮食和原料都极为缺乏的德国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第三,德国野蛮的作战方式和手段,缓和了英美之间的矛盾,并使美国与协约国的关系日益加强。 “公海航行自由”一贯被美国视为中立国的传统权利,它曾经成为1812—1814年英美战争的主要原因。一战爆发后,美国立即照会交战双方,要求尊重中立国的“公海航行自由”和商业贸易权。然而,对美国这项中立权的威胁。却首先来自于英国。 为了切断德国的原料和粮食供应,1914年11月,英国宣布北海为作战区,并着手在该处布设水雷。至1915年2月底,英国已在德国和中立国设置了漫长的海上封锁线。从美国运往欧洲中立国的非禁品,特别是运往意大利和荷兰的粮食亦遭戴获。英国的解释是,这些物品有可能运往德国。 华盛顿随即收到了美国出口商无数诉苦和抗议的信件,有些参议员甚至提议,如果英国不放松封锁,就对协约国实行军火禁运。威尔逊实际上面临着非常困难的选择:如果容忍英国的海上封锁,就将丧失美国一贯标榜的公海航行自由;如果采取强硬手段,就将危及美国的中立政策。无论从政治、或是经济利益来看,美国显然不可能选择后者。因此,除了对英国这种横蛮的手段提出强烈的抗议外,美国始终不摆出决裂的架势。至于英国,则在不使事态的发展导致与美国决裂的前提下,一再扩大禁运物品,实施最大限度的封锁。尽管每一次扩大都引起美国国会一阵阵声色俱厉的咆哮。 是德国人出来解了围,它以其野蛮而又愚蠢的行为帮助美国人建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德国人的方式和目标在道义上应受谴责,军国主义的,扩张的德帝国在欧洲的胜利,将对美国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14)这一信念成为威尔逊政府默认英国海上封锁的决定性因素。当有些参议员因英国封锁要求政府实行军火禁运时,威尔逊说:“先生们,协约国已在背水而战,他们不得不同野兽搏斗,我决不会代表美国批准任何可能伤害他们的行动”。(15)豪斯则对美国的立场作了更为确切的解释,他说:“如果德国不是因它所采用的作战方法而丧失了美国人对它的同情,美国是不会容忍盟国对美国海上贸易所设立的控制的”。(16) 后果对德国来说是灾难性的。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德奥的直接贸易从1916年的16928万美元下降到1916年的115万美元;而在同期,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则从82486万美元上升到321448万美元。(17)为了维持同协约国的双边贸易,美国政府从1915年开始,放弃了不向交战国双方提供借贷的禁令,致使协约国在美国中立期,以借贷的方式从美国获得了25亿美元的战争物资,(18)从而使美国逐渐变成了协约国的粮仓、兵工厂和债主。显然,这种紧密交织的经济利益,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美国政府的政治决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