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战略决策与美国参战(4)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以其野蛮的作战方式,一再激怒美国呢?德国为什么甘冒美国参战的风险,作出一系列不顾后果的战略决策呢? 德国的悲剧就在于其政治与外交屈从于军事的需要。根据俾斯麦制定的帝国宪法,德国军界独立于政府之外,军政两界的协调工作由君主负责。一战时期,德国军政两界从未有效地配合过,最高统帅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从未尊重过政界领导人的意见,亦未认真考虑过有可能在政治和外交上造成的反作用。例如:潜艇战问题是一战时期美德关系的焦点,德国首相贝特曼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压倒一切的利益是“公海航行自由”,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把美国逼到绝境,因而曾经承诺不会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然而,他却无法信守自己的诺言,因为他无力遏制军界的权威。当他把这个问题诉诸帝国议会时,议会的决议是:“帝国总理在作出他的决定时,必须根据最高统帅部的意见”。(30)作为军政两界协调者和仲裁者的威廉二世,亦未能有效地胜任其职,甚至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得不屈从于最高统帅部的意志。因此,尽管德国在战场上取得了赫赫战果,但在政治和外交上,却越来越陷于被动和孤立。这是原因其一。 其二是对军事形势的错误判断。 1917年初,交战国双方都陷入了困境。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德国进口的粮食和原料降到了最低点,加上1916年农业歉收,致使全国出现粮荒,经济面临崩溃。对此,鲁登道夫不得不承认,德国的状况“极其困难,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31)协约国的形势更为糟糕。由于德国潜艇战不断加强,英国商船总顿位大量减少,粮食和原料随之出现危机,居民口粮在美国参战时仅能够维持6周,军事形势也极为不利,英、法政府不得不动用最后的预备军,若非美国参战,击溃德国几乎已不可能。最严重的问题是来自海上的威胁,在1917年头三个月中,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船只被击沉130万吨,而在4月份一个月中,损失达到了88万多吨。英国海军大臣杰利科焦虑地说:“除非我们能阻止这些损失——而且立即阻止,否则他们将获得胜利”。(32) 其三是低估了美军的参战能力。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长期疏于军备。至一战爆发时,美国仅有10万多正规军,且散布在阿拉斯加、夏威夷和菲律宾各地。一战爆发后,美国军备虽然有所加强,但国内反战情绪甚高,美国政府一直没有作好参战准备。因此,直到美国对德宣战时,美国陆军只有134544人,国民警卫队只有123605人。(33)而且军备落后过时,军事训练不足。在陆军中,几乎无人接受过欧洲当代堑壕战的训练。军事组织也仍然停留在南北战争时期团的建制,无法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美国军备的落后,成为德国统帅部敢于进行军事冒险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美国不可能迅速装备和训练一支军队,而且认为即使有了这样一支军队,也无法跨越潜艇出没的海洋。海军参谋长霍尔岑声称,德国潜艇保证不会让一个美国士兵在欧洲登陆。(34)在得到海军将领信心十足的保证后,头脑发热的威廉二世在一份海军备忘录旁批示说:“现在就干脆不同美国谈判了。倘若威尔逊要打仗,就让他打吧!让他领教领教吧。”(35) 显然,德国领导人大大地低估了美国的军事潜力和参战能力。在德国所犯的所有决策性错误中,可说以此为最。这一灾难性的决策终于导致了美国的参战和德国的灭顶之灾。 注释: ①威尔逊:《新民主》第1卷,纽约,1926年版,第151—156页。 ②普拉特:《美国外交政策史》,新泽西,1965年版,第265页。 ③(35)[联邦德国]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世界大战时期,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65页、80页。 ④⑦[英]杰克·雷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130页。 ⑤(14)(22)(32)[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0页、199页、216页、226页。 ⑥贝密斯:《美国外交史》,纽约,1947年版,第604页。 ⑧(15)(28)(36)[法]安德烈·奠鲁瓦:《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9页、71页、77页、76—77页。 ⑨西摩尔:《豪斯上校秘录》第2卷,纽约,1926年版,第85页。 ⑩(16)(29)[苏]列·伊·祖波克:《美国史纲1877—1918年》,下册,三联书店,1972年版,第768页、760页、791页。 (11)(34)[苏]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37页、791页、809页。 (12)(23)(30)[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82—583页、615页。 (13)[苏]维戈兹基《外交史》,第3卷,上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页。 (17)贝莱:《美国人民外交史》,纽约,1940年版,第618页。 (18)福克纳:《美国经济史》,纽约,1954年版,第586页。 (19)西摩尔:前引书,第60—61页。 (20)(24)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 (21)哈特:《威尔逊演说和公文选》,纽约,1918年版,第175—179页。 (25)图马尔蒂:《我所知道的威尔逊》,纽约,1921年版,第160页。 (26)丹尼尔斯:《威尔逊时代,战时与战后(1917—1923)》,教堂山,1946年版,第594页。 (27)休伯满:《我们美国人民》,纽约,1940年版,第251页。 (33)凯利:《美国历史的形成》,加利福尼亚大学,1973年版,第559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