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上海犹太人复国活动的历史考察(5)
五 从上海犹复运动产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看,它既是整个世界犹复运动不可分割而又异常活跃的一部分,又因在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舞台上活动而具有若干特点。 1.处于基本不存在反犹主义的环境中,因而主要采取合法的非暴力的活动形式。中国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反犹主义,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30-40年代在上海曾有反犹文章出现,但那是德、日反犹分子从外部输入的,决非在中国土地上自发产生的。除了二战期间一些犹复分子因“敌侨”问题遭受冲击外,以租界为主要基地的上海犹复组织从没因犹复信仰和活动而遭迫害打击。因此,与欧洲和巴勒斯坦的情况不一样,犹复运动在上海处于安全和宽松的环境中,完全可以采取合法的非暴力的活动形式。 2.与中国的民主爱国人士保持着良好关系。犹复思想不仅源于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而且还吸收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上海的犹复成员(特别是难民中的犹复成员)大都有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惨经历,所以受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较深,其中不少人还参加过原居住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 3.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本世纪初犹复组织在上海产生时,英籍犹太人已在上海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其中沙逊、哈同、卡杜里、安诺德、埃兹拉、托依格等大家族实力最强。它们虽然对犹复的态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持同情立场。在上海犹复运动发展的几个关键时刻,特别是初创阶段和欧洲犹太难民涌入时期,上海犹太商界的经济支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上海犹复组织能利用其所处的有利地位拓展广泛的国际联系,因而也一直得到国外,特别是美国犹太资本的有力资助。这样,上海犹复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拥有比较坚实的经济后盾。 4.在办报刊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从1903年到1949年,在上海出现过的带犹复色彩的报刊多达31种,使用英、俄、德、法、日、汉、波兰、希伯来、意第绪等多种语言;仅从1939年到1945年,上海犹太难民办的带有犹复倾向的德文报刊就有15种,这在当时世界各地的犹太难民社团中是罕见的。特别需要指出,一些上海犹复报刊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远东乃至全世界的犹太人中都具有很大影响。 注释: ①J. C. 赫里维茨:《中近东外交文件录》,第2卷(1914-1956),普林斯顿1956年版。 ②该刊后来移往哈尔滨,1925年后改名为《犹太人生活》, 是中国北方犹复组织的喉舌。 ③卡迪玛(Kadimah),既有“向东方”之意,又有“前进”之意,原系欧洲犹复青年学生的组织,后不少阿什肯那济犹复组织也采用此名。 ④H·H·本一沙逊:《犹太人民史》第1008页,伦敦1976年版。 ⑤贝培(Betar)为“特鲁姆佩尔道联盟”(Berit Trumpeldor)的缩写,原为纪念早期犹太指挥官特鲁姆佩尔道的团体,后发展为世界各地犹复修正派的青年组织。 ⑥⑧戴维·克兰兹勒:《日本人、纳粹分子和犹太人,上海的犹太难民社团1938-1945》,纽约1976年版,第376页,377页。 ⑦⑩(14)《贝塔在中国》(纪念文集),以色列1973年版,第87页,88页,90页。 ⑨该报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名为《上海回声》(Shanghni Echo)。 (11)伊尔贡是全国军事组织(希伯莱文为Irgun Zevai Leummi)的简称, 既是犹太秘密军事组织,也是带有修正派色彩的政治团体,后发展为以色列自由运动,是建立利库德集团的主要力量之一。 (12)哈加纳(Haganah)是在巴勒斯坦最早建立的犹复地下军事组织。 (13)《大陆报》(China Press),1947年4月23日。 (15)奥弗:《以色列政府、犹太组织和来自上海的犹太移民》,载《犹太复国主义研究》1990年春季号,第76页,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