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面向“下等社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汉语言文学研究》 季剑青 参加讨论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等社会”的自我批评是和对“下等社会”日益正面和激进化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拒俄运动期间,新兴知识阶层在谈到“中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基本的立场是以“中等社会”为主导力量,“提挈下等社会以矫正中等社会”,“破坏上等社会以卵翼下等社会”(14)。此时虽也意识到“下等社会”的重要,甚至称其为“一国之主人”,但基本上还是认为其素质低下,有待中等社会提高。(15)而在拒俄运动后,对“下等社会”的评价则开始趋向正面,这里可以举对义和团的看法为例。庚子之后,义和团作为“野蛮排外”的代表,新兴知识阶层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成为国民愚昧无知的象征。拒俄运动中,义和团的“排外暴动之民气”受到了某种有限度的肯定:“庚子之祸,义和团敢犯众怒,辀张狂狡,自取殃咎,为世界羞。有识之士,无不罪之,而其用心犹有足矜者。”但仍有待于新兴知识阶层“以教之,贞其力,养其锐”(16)。拒俄运动以后,对义和团的正面评述日益增多,而且往往和对“士”、“志士”、绅商等“中等社会”的批评结合在一起,以前者为榜样针砭后者。(17)《大陆报》一篇文章指出,义和团作为“平素专事生产重视身命之民人”,而能“相率赴于死地,而不避轰轰烈烈万人一致以冲突于硝烟弹雨之中,非所谓士心发动之所致耶?”所谓“士心”约略相当于“国民意识”,而此种“士心”不能持久,是因为缺少“能助士心之发挥之少数真士”;“然则今日之中国,仅闻有民而不闻有士者,岂真有民无士之国耶?”作者对当时之“士”持严厉的批评态度,“虽强名为士,其程度且不及民人远甚。中国之民人,勤勉温良,而志恒发动,为世界人类之优者。而其士人,虚有其表,外强中干,为世界之最劣者,此中国所以为有民无士之国也。既不得为民,而亦不得为士也”(18)。1903年10月,沙俄第三期撤兵之日到达之时,《国民日日报》有感于“满洲问题之沉寂”,痛惜义和团“野蛮排外之思想之日益消灭,奴隶顺民之根性日益滋长。吾非谓甲午庚子两役之可人意也,然以其轻于尝试为此毫无意识之举,乃迭经挫败而其萌永不复生,大好河山坐付他人,通行奴券鬻张转李,此其所为痛苦者也”。甚至说“是故甲午庚子两役,由今思之,吾盖以为唐虞之世”,针对的是“当今之号为志士者”的怯懦与沉寂。(19)而大约与此同时,横滨华商有四十余人入日本籍,《江苏》记者对此事表示愤怒,引以为对比的也是义和团,“去父母之邦,迟迟吾行,此人之常情,而民族之天性也。故虽以北人之愚蠢,且有义和团之暴动,虽以南方之柔弱,且有烧教堂之顽民,其举动一切,固为文明诸国所不齿,而其为种族不畏死之心,则有不可泯灭者也”(20)。当东北危机日益深重,而新知识者转而沉默之时,以排外为职志的义和团成为正面的楷模正是理所当然:“义和团者,世之所谓野蛮暴动而至为可笑者也。虽然,吾即今日日俄一战以观,则深慨此种国粹因误用而失之,以至今日当国民竞争自存之时,而此风竟不复可作也。”(21)后来,《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对东北马贼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也是这一思路延伸下的合理产物。
    以上大致描述了拒俄运动后至《俄事警闻》创办前,国内新知识界在东北危机日益严峻之际,围绕“中等社会”和“下等社会”的话题,思想认识变化的一个脉络,以作为下面讨论《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论述的背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如桑兵所指出的,“拒俄运动以后,革命党人使用中等社会的概念越来越少”(22),但其中原因他没有具体说明。这可能正好与新兴知识阶层的自我反省和批评有关。在1903年拒俄运动的高潮前后,“中等社会”“学生社会”主要都是在正面意义上使用的,那么当后来需要对其进行批评乃至攻击时,自然就不太适合使用这样的概念了,更为常见的是普通的“士”、“学生”乃至“志士”、“新党”这样贬义的词汇。本节小标题中的“中等社会”也只是在其具体所指--实即新兴知识阶层--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的。
    二、转向“下等社会”
    《俄事警闻》之前,《国民日日报》曾对东北危机表示高度关注。1903年12月1日,《国民日日报》因故停刊。此时,于9月初自青岛返回上海的蔡元培,于1903年12月15日创办《俄事警闻》,继续关注东北危机:
    我回上海后,有甘肃陈镜泉君,自山东某县知县卸任后,来上海,颇有积蓄,愿意办一点有助于革命的事业,与中国教育会会商,决办一日报,名为《俄事警闻》,因是时俄国驻兵东三省,我方正要求撤退,形势颇紧张,人人注意,故表面借俄事为名,而本意仍在提倡革命。以翻译俄国虚无党人事实为主要部分。论说,预列数十目,如告学生、告工人、告军人之类。每日栽两篇,一文言,一白话。推王君小徐主编辑及译英文电,我与汪君允宗任论说及译日文报。(23)
    黄世晖记《蔡元培口述传略》(上)中的说法(见《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255页)大致相同。这些都是蔡元培后来的追述,所谓“表面借俄事为名,而本意仍在提倡革命”并不完全准确,“翻译俄国虚无党人事实”主要是在《警钟日报》1904年三四月间(24),这里蔡元培可能记忆有误。第一期《俄事警闻社广告》称:“同人因俄占东省,关系重大,特设《警闻》,以唤起国民。”同时在每一期上都登出《对俄同志会广告》,其中云,“同人拟组织对俄同志会,以研究对付东三省问题之法”,故《俄事警闻》可以视为对俄同志会的机关报。蒋维乔回忆说:“是年(指1903年--引者)冬,日俄战争,风云紧急。蔡孑民已自青岛回沪。于是共同组织对俄同志会,发行《俄事警闻》日刊,警告全国,一致起而抵御强俄。”(25)无论从《俄事警闻》创办的主旨还是其内容来看,这都是一份关注东北危机、呼吁爱国救亡的报纸,其基本倾向是超越各阶层各党派的具体利益,呼吁一致对俄。(26)
    《俄事警闻》为日报,1904年2月15日终刊,次日改为《警钟日报》,共出73期。根据蔡元培的记述,《俄事警闻》的主要撰稿人为蔡元培、王小徐及汪允宗,均为中国教育会成员。(27)蒋维乔亦将对俄同志会的组织和《俄事警闻》的创办视为“教育会事业之一”(28)。冯自由说《俄事警闻》和之后的《警钟日报》“实继承《苏报》与《国民日日报》之系统”(29),从它们和中国教育会的关系来看,确实如此。
    关于《俄事警闻》的发行状况和影响,现在缺少直接可靠的材料,蒋维乔回忆称“内地同志,多有集款定购此《新闻》,送茶坊酒肆,供人阅看者”(30),但似乎不应对此做太高估计。马鉴追述蔡元培办《警钟日报》之情形颇详,谈到《警钟日报》的销售情况:“先生最焦急的还不是这些琐碎的事情,却是这报纸的销路。这报只有论文、译件和日俄战事消息,而一般人所爱看的社会新闻却不登载,所以销路不多。”(31)笔者怀疑这里说的其实是《俄事警闻》,《俄事警闻》的主要栏目设有“社说”、“征文”、“要闻”、“外论”、“批评”,“外论”即是“译件”,“要闻”即是日俄战争消息,基本上也都译自外报,内容都与“俄事”直接相关。而《警钟日报》一开始就设有“本埠新闻”栏,且多为与日俄战事无关的社会新闻,为此还遭到读者的批评。(32)马鉴又回忆说,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编辑室大而且空,并无火炉的设备。先生每晚总须写撰两篇论文--一篇文言,一篇白话”。(33)符合上引蔡元培《自编年谱》中《俄事警闻》论说“每日载两篇,一文言,一白话”的说法,而《警钟日报》中白话论说比文言论说要少得多。另外,《俄事警闻》创刊至终刊的时间正值癸卯年冬季,也与这里的描述相吻合。综合上述情况,这里描述的应当是办《俄事警闻》时的情形。作者记忆可能有误,不过很多人都将《俄事警闻》与《警钟日报》放在一起谈论,而且前者持续时间太短,混为一谈在所难免。从马鉴的回忆来看,当时《俄事警闻》的销售情况并不算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