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恩铭 参加讨论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宽泛的定义下,文化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由四大部分组成,即物质、社会、语言、精神①。
    美国六十年代爆发的反正统文化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弥漫于社会各层面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所反对的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文化,是对正统文化所宣扬的一套生活方式的批判。
    反正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取消文化。它的主旨是摒弃正统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回到“伊甸园”,去品尝人生的“真正乐趣”②。
    本文拟就在这个定义框架下,分三部分对美国反正统文化作一探讨。
    一反正统文化的思想渊源
    从本质上讲,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是一场不同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和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一方是主宰美国政界、思想界的主流文化,另一方是羽毛未丰、乳臭未干的反叛青年。由于反叛青年提出的一套生活方式与正统文化观念针锋相对,甚至水火不相容,所以一些喜欢用惊人之笔哗众取宠的人将它称之为“文化革命”。这是一种夸张。不过,透过这种夸张,我们仍可窥见到反正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强大冲击力。
    那么,反正统文化到底要反什么?其立足点又在何处?
    抽象地讲,反正统文化要反对的是反映并作用于美国现代工业社会、扭曲人类自然性格、扼杀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具体地讲,反正统文化与正统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政治上,正统文化把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描绘成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没有冲突,只有和谐。反正统文化认为,这是一种假象,因为“莺歌燕舞”的背后存在着“另一个美国”,一个贫困、受歧视的下层阶级③。经济上,正统文化宣扬唯利是图,技术至上,一味掠夺性地从大自然中索取,致使生态失衡。反正统文化鄙视利欲熏心的狭隘观念,反对人为的异化行为,珍视人同自然的生息关系。伦理上,正统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全人类的利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反正统文化强调集体欢乐,追求前工业社会的和谐、温暖的小村庄式生活。哲学上,正统文化高擎理性主义大旗,待人处世冷峻、克制,并制定出种种条条框框约束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反正统文化推崇浪漫主义,鼓吹情感本能的自由释放,对冲动、想象力备加赞尝。生活上,正统文化追求物质享受、金钱至上,似乎人生的目的就在于拥有一辆名牌汽车和一幢漂亮别墅。反正统文化侧重于精神快乐、感官刺激,认为人生的满足不可与物质的拥有划上等号。宗教上,正统文化信奉自我克制、屈从理念的基督教,乞求今世积德,来世得救。反正统文化相信自身修练、内心反省的禅宗佛教,企望今世获救,立地成佛。
    显然,这些带有强烈思辩性质的多层次文化冲突不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反叛青年所能提出的。理悟出这些矛盾的是那些对西方工业社会作了长期观察、并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社会学家。现就几位曾对反正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作一简要分析,以摸清反正统文化运动的思想之源。
    首先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诺曼·布朗。布朗主要是运用弗洛伊德的“性欲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原理,分析生活在大工业社会里的人的心理状态。他的结论是,随着现代人“性欲本能”的日益受压,其“死亡本能”不断强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布朗提出,既然人之受罪乃自我压抑所致,人之解救自然在于“性欲本能”的自由释放,回到恋母情结形成前的自由生活--一种完全由本能驱使的、无拘无束的和谐生活。布朗认为,要摆脱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束缚,恢复人的自然本色,“性欲本能”的满足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一点,人才能进入“狂欢的自我”,并进而使人性得到升华④。他的这些思想为反正统文化宣扬性自由、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似乎感官性刺激能导致一场意识革命。
    第二位需要提到的是社会思想家保罗·古德曼。与布朗不同,古德曼关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他看来,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是一个荒诞的非人性世界。其原因是,美国在崇拜科学技术、陶醉于现代化高效率时,没有产生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相反,它恣意损伤人的尊严,竭力贬低人的价值,致使人们在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这一宠然大物面前无所适从,惘然若失,直至导致人与社会的异化。为了阻止人性的彻底泯灭,古德曼大声呼吁青年人“集聚起来,如果可能的话,全体青年聚合在一起”。因为只有在这一群体中,人的个性才能找到趋于完善的途径⑤。古德曼的群体生活论深得反正统文化运动者们的钟爱,成为嬉皮士社区、公社群居生活的指导性原则。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如果说布朗从心理学角度探索现代人的个性自由,古德曼从社会学视野寻找人性复归,那么马尔库塞则试图将两者的观点结合起来。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工业社会的广泛控制和精明操纵严重地危害了人的自由发展,使异化成为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马尔库塞认为,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统治阶层在“基本压抑”基础上又把“多余压抑”强加在现代人身上而造成的。这里的“基本压抑”指的是人类为生存而采取的本能制约,而“多余压抑”指的是统治权贵为榨取剩余价值、提高自己特权地位而人为规定的各种准则。马尔库塞提出,前者是为了社会生存,因而是可以容忍的,后者是人为的,是产生异化的根源,所以必须根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尔库塞提出了两条途径;(1)由于异化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现代人需进行“心理革命”, 确信满足性欲本能是可能的;(2)由于“多余压抑”是人为的社会现象,因此, 人们还应适当采取某些社会变革行动⑥。两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尔库塞为反正统文化提供的内外结合的、向主流文化挑战的基本框架。
    从上面的简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两条共同点:第一,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高度组织化极大地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使本能受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异化。第二,走出异化困境的出路主要不在于摧毁现存的社会制度,而在于人们(个人或群体)自觉的心理调适和本能的情感发泄。至于如何去做,这些理论家们并未提出什么模式,主要将由反叛青年予以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