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恩铭 参加讨论

三反正统文化的历史评价
    作为一场运动,反正统文化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便开始失去势头。其衰亡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其一,从反正统文化内部着眼。由于它一味强调“跟着感觉走”,其行为不受任何人的控制、约束,所以它的组织结构松散,运动从开始到结束一直缺少凝聚力,关键时刻不能作为一个强大的整体与外部势力抗衡。而它津津乐道的走向“自由彼岸”的方法,除了给他们以暂时的感官刺激外,并没有产生出所谓的“意识革命”。恰恰相反,麻醉毒品使一些嬉皮士“醉而不醒”,终日昏昏沉沉,无战斗意志可言。性放纵使另一部分嬉皮士精神萎缩,严重的还染上不治之症。东方宗教可能“拯救”了一些人的灵魂,但反正统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对禅宗内涵一窍不通,既不能“升天入定”,也无法“立地成佛”。这样,“破”有余而“立”不足的反正统文化,加上其组织内部混乱便直接导致了它自身的削弱和瓦解。
    其二,从反正统文化外部看。60年代末,美国自由主义开始走下坡路,保守主义思想渐渐抬头、得势。相对而言,自由主义对反正统文化尚算宽忍,至少允许其存在。但是,保守主义视反正统文化为大逆不道之举,必欲除之而后快。随着尼克松政府的上台,保守势力在维护社会法律秩序、重整社会道德的口号下向反正统文化鼓吹的性自由、吸毒等“精神污染”行为无情地开刀,捣毁清除了一个又一个嬉皮士公社,使反正统文化频频溃败。同时,政府还开动宣传机器,指责反正统文化名为“文化革命”,实则“文化破坏”。这样,原先就没有得到占美国人口多数的中间阶层同情和支持的反正统文化,现在更是声名狼藉,并迅速失却其外部存在条件。
    不过,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反正统文化运动并不因其衰亡而不复存在。二十年代,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走出了一群豪放不羁的艺术家;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上曾活跃过一批名为“垮了的一代”的文学家;六十年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突然冲杀出一支青年文化反叛队伍。这三者本质上都是以非正统文化的方式向正统文化提出抗议和挑战。它们的侧重点有些差异,但在追求个性自由、消除压抑上是一致的。把反正统文化放在这样一个历史长镜头里观察,它就再也不是一种孤立现象,而是正统文化表层下面不断涌动的反正统文化的继续和发展。正如格林威治村的艺术家和“垮了的一代”文学家对60年代的反正统文化产生了影响一样,60年代的嬉皮士已经、并将继续对现在和今后的“反抗文化”产生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既然反正统文化是美国20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它当然得具有自己的成因和特色。对此,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值得商榷的看法。譬如,肯尼恩·肯尼斯顿在他的两部描述60年代反叛青年的著作中指出,反正统文化是新时代年青一代对体现在他们父辈身上的文化价值观的不满,是“代沟”的一种表现(12)。公允地说,这种社会心理视角确实为我们理解反正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为什么反正统文化主要由青年组成的问题。但是,令人不够满意的是,它只讲了“流”,而没说明“源”。如果说,反叛青年确实与他们父辈有“代沟”,这种心理差距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显然,抽象地从心理角度来阐述青年具有反叛前辈意识和行为是不足以解释席卷全美的反正统文化运动的。
    还有的美国学者从生活环境来解释反正统文化青年。如约翰·西尔在其《校园烽火》一书中,比较了中上阶层家庭出身的嬉皮士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生活环境。前者优越、温暖、受宠;后者恶劣、冷淡、失爱。西尔据此得出结论,是这种突然改变了的生活环境使反叛青年产生失落感,最后踏上反叛正统文化的道路(13)。由于这种观点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小环境里,而没有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里,所以它只能得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类的结论。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在美国史学界很流行,说反正统文化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其理由是,反正统文化青年大多来自美国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家庭,而反对反正统文化运动最激烈的恰恰是来自社会低层的警察。这种似是而非的解释有一致命错误,即以偏概全,混淆概念。首先,警察来自于社会低层就能说他们代表整个下层社会?其次,警察可能出身于社会下层,但是,一旦他们成为国家统治机器的一部分,他们还能说是在扮演社会下层的角色?再其次,警察在镇压反正统文化运动时,与其说是自觉的行动,还不如说是在执行政府的命令。显而易见,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
    要回答反正统文化运动这一现象必须到产生它的社会大气候中去寻找。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正统文化只能是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产物,它根植于那个社会,又作用于那个社会。从宏观角度看,反正统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进入生产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致使维系社会凝聚力的文化价值观失却平衡后的一种自然反应。垄断资本一味追求利润,宣扬恭维顺从,扼杀个性发展。与一贯把大写的“我”奉若神明的观念发生抵牾,导致思想敏锐的文化人对此进行反抗。这一宏观视角不独可以解释相继在20、50和6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反主流文化现象,还可以解释50、60年代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反叛文化思潮。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正统文化是西方工业国在发展物质文明时,精神文明失落的一种表现;是精神苦闷时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种文化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是对当时美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反应。一方面,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宣称已进入一个“丰裕社会”;另一方面,“另一个美国”向世人展示了美国穷人的悲惨生活。一方面,美国政界、学术界大唱“自由、民主”圣歌;另一方面,美国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不断被剥夺。一方面,美国在国际讲坛上吹嘘“为自由世界而战”;另一方面,它积极支持拉美和亚洲的独裁政权,破坏、打击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系列矛盾在那些刚刚踏上社会、追求理想、善于思考的青年中引起了反响。他们先是迷惘,继而愤慨,最后决定反抗。所以说,反正统文化运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里的一般矛盾与美国六十年代的特殊矛盾之激化而产生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精神困惑中寻求自由、争取个性解放的尝试,是对现存统治文化的背叛和反抗。
    在阐述反正统文化具有“充足”理由进行文化反叛的同时,有必要指出,反正统文化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盘否定是有失妥当的,尤其是它对科学技术的贬低更是与人类文明进步史相悖。确实,现代工业社会里存在着众多矛盾。但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不在于良莠不分地将一切抛弃,而在于有选择的改善和扬弃,这样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反正统文化的反叛手段是幼稚、可笑、愚蠢,甚至荒唐的。性自由、吸毒、摇滚乐也好,公社、禅宗、大自然也好,都不是现实有力的批判武器,所以在实践中不断碰壁受挫。这些东西与其说为反叛青年提供了抗议手段,不如说为他们逃避现实、躲进幻觉世界开辟了通道。用遁世手段与现实世界反抗,其结果不是远走高山、离群索居,就是遁世一阵后重新汇入主流文化。就美国反正统文化而言,走第一条路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伊甸园”里喧闹一阵后,出于各种原因,不久便匆匆“打道回府,重返家园”。不过,他们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带着他们的“三大法宝”--性自由、吸毒和摇滚乐。现在,摇滚乐已为主流文化接受,而性自由和吸毒正成为困扰正统文化的两大主要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正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仍在正统文化的表层下面涌动着,尽管作为一场运动它已不复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