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英国的梦想从一开始便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主要是由于英国制定的对苏政策有着致命的缺陷:它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判断上的,即盲目乐观地认为急需外援的苏俄政府在热那亚会议上会不惜一切代价与西方恢复关系,甚至包括放弃共产主义原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以致会前他曾断言:“如果列宁两手空空从热那亚回国,他将被推翻”。(44)这种对苏俄形势和政策的判断与事实差之千里。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早在1922年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分析英国的政策时便指出:“劳合·乔治的计划与我们对历史发展的预测截然相反”。他继而阐述了苏俄对热那亚会议的真正态度:“我们想要经济合作,……但我们将反对以经济控制俄国的形式的经济合作;我们想要俄国复兴,我们要通过参加整个世界的经济关系的调整来实现……但在这样做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保卫俄国的独立并不允许任何对其主权的侵犯和任何对其内部事务的干涉”。(45)拉科夫斯基在会前发表的文章中也明确了苏俄的立场:“我们将不在奴役我们政府的期票上签字;我们将不在违反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律--土地国有化和由国家垄断工业和外贸的法律--的契约上签字;我们将不承担任何侵犯工农政府主权的义务”。(46)同时,拉科夫斯基还在文章中解释了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他指出:“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不是因为我们已厌倦了作为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因为我们决定放弃哪怕一丁点儿我们的共产主义计划,而是因为当我们从长期的战争时期中摆脱出来后,我们不得不把我们的经济与新的和平条件相适应”。(47)为此,列宁也曾指示代表团绝不接受任何于己“不利的东西”,“绝不屈从于最后通牒”,也绝不惧怕会议破裂。他在1922年2月9日致契切林的信中指出:“我们丝毫不怕破裂,因为明天我们会有一个更有利的会议”。(48)事实表明苏俄的让步是有限度的而远非西方认为的无条件投降,因而英国的对苏政策是注定要破产的。 造成英国外交决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它大大低估了苏俄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决心。其次它的情报来源失真,往往过分夸大苏俄让步的倾向和程度。例如1922年3月底英国驻里加的代表在发回国内的电报中甚至说苏俄“心里准备为得到法律承认而作出任何实际的让步”。(49)正是这类主观、片面的情报使英国的政策陷于盲目乐观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为它的失败预先埋下了种子。 综上所述,热那亚会议期间英国的对苏政策与会议的进程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热那亚会议的成败是英国对苏政策成功与否的直接反映。由于英国会前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使得它所奉行的对苏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这是热那亚会议未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③④⑥⑧⑨⑩(12)(15)(17)(18)(19)(20)(21)(27)(35)(42)(49) 怀特:《缓和的根源》,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196,91-92,85,83,85,84,63,84,85,85-86,85,87,89,90-91,136,161,194,101页。 ⑤(23)(24)(25)(29)(30)(33)(36)(38)(39)(41)(4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1919-1939》,第1辑,第19卷,第144页注4,第368,162,251,403-404,405,412,423,560,593,852,162,页。 ⑦(32)怀特:《不列颠与布尔什维克革命》,伦敦,1980年版,第63,71页。 (11)比弗布鲁克:《劳合·乔治的没落和倒台》,伦敦1963年版,第139页。 (13)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85页。 (22)奥德:《英国政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重建》,剑桥1990年版,第194页。 (26)不邀请日本和德国参加私下会谈的原因不一样。劳合·乔治曾指出“日本的出席将使俄国人的态度强硬”。(参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1辑,第19卷,第379页。)因为苏俄代表曾指责日本占领俄国远东地区并抗议日本加入政治委员会。至于德国则是由于协约国在热那亚会前拟定的伦敦专家报告书中未涉及德国对苏俄的要求,报告第15条规定:“在1917年3月前停止法律存在的有关权利的要求不得承认”。这实际上排除了一战期间被沙皇没收的德国财产问题。(参见芬克著《热那亚会议》,第160页。) (28)菲舍尔:《世界事务中的苏维埃人》,第244页。 (31)(34)芬克:《热那亚会议》,北卡来罗纳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170页。 (37)鲁宾斯坦:《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21-1922)》,时代出版社1954年版,第370页。 (40)(45)道格拉斯:《苏维埃外交政策文件》,伦敦和纽约1951年版,第308,290-291页。 (43)科茨:《英-苏关系史》,伦敦1945年版,第89页。 (46)(47)厄迪:《苏维埃俄国与西方1920-1927》,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1、130页。 (48)《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