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对尼日利亚卡诺城市结构与经济的影响(2)
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和建筑 从主导许多城市的建立,以及影响城市形态和住宅建筑风格的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已对城市化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城市生活的重要性源于信仰,即城市“拥有一种特殊的尊严,并被当作非常虔诚的穆斯林唯一有可能生活的地方。”⑤可是,在城市生活中,却轻视这一利益。休·罗伯特在他的著作《中东城市侧描》中指出:“很难区分是古典的城市模式还是中东所特有的分立的城市模式。在较大程度,甚至更大的程度上,中东的城市形式已是历史环境的大变异,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变迁的结果。”⑥伊斯兰教所做的是,强化许多前工业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建筑模式,并且建立了一个兼蓄各家之长的、共同的城市发展模式。 众多的研究已归纳出了伊斯兰城市的许多共同特征:1.城墙;2.城堡或王宫;3.大清真寺;4.中心集市或露天市场;5.分割而成街区;6.狭窄弯曲的街道;7.混合使用街面;8.紧凑的整体布局;9.缺乏广场;10.相近或双重的城市传统;11.带有一个院子和高大围墙的住宅模式。⑦然而,这些特征并非只是伊斯兰城市所独有。吉迪恩·肖伯格在他的论著《前工业城市今昔》中,已经论述了所有这些要素,在无论哪个地方的前工业城市中都是存在的。同样,大部分要素在前伊斯兰城市中,也是非常明显地存在的。“就偏好狭窄、弯曲的街道(或宽阔的林荫大道和棋盘式街道)而言,在伊斯兰世界是没有的。伊斯兰教教规没有予示将不同职业或行业相隔开的传统市场模式,在那里,所有的铁匠应该集中在一个区域,所有的裁缝在另一个区域,等等。”然而,伊斯兰教已将这些城市特征从一个城市带到另一个城市,并且利用伊斯兰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这些特征继续存在着。 所有前工业城市,以职业、民族、宗教和政治派别为基础,划分成街区。穆斯林城市几乎普遍包含有社会同质的街区。城市中出现的这种街区是由于村庄的联合、居住的部落不同,以及新的民族或政治区域的建立而产生的。建立在有权势的政治或宗教领袖的保护民、宗教派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少数民族,以及专门行业基础上的街区,也遍及穆斯林世界各个城市。甚至像外来商人那样的极少数派,除去他们的住宅与商店之外,也可以拥有仓库或者客栈形式出现的街区……街坊区似乎到处都有穆斯林城市生活的要旨。这种模式既重现了阿拉伯氏族共同体小而紧密结合的传统,又仿效了渗入到城镇居民之中的,由各种不同民族混合而成的古代近东传统。实际上,建于前伊斯兰城市住宅区的自然模式,因此被永久地保存下来,并通过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行政管理作用而精炼了。 由于不需要像现代西方城市通行的那样,辟出许多专门使用的地区,所有前工业城市的另一个共同处是混合使用街面。在穆斯林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清真寺、学校和机关混合在一起。祈祷、诵经以及公众磋商和裁决活动,并非是在非常特殊、孤立的专门场所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乃是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兼任商人或工匠的学者,希望住在他的老师近旁,经常祈祷的手艺人希望附近就有清真寺,充当公证人的商人需要在最近的地方找到卡迪或者穆哈台斯布。⑧因此,为了能从这一处到另一处的方便,这些自然设施是并置的。这种自然设施反映了这样一个概念,即伊斯兰教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宗教,从感情上或物质上被分隔。结果,伊斯兰教就加强并促进了城市街面的混合使用。 在许多前工业城市和前伊斯兰城市中,标准的住宅都是庭院式的,房门朝向院子中央。为确保安全和独处,防御不良气候(例如风沙等),庭院四周矗立着没有窗孔的高墙。这种建筑形式是出于伊斯兰教信仰在家庭生活中占首要地位,以及家庭独处和妇女隐居的重要性而加强的。这种住宅形式对于外部世界来讲,既可使家庭成为圣堂,同时又可让妇女在屋中和院内自由走动。虽然这种建筑形式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就已存在,但它却成为一种标记,一种伊斯兰化的重要象征。 卡诺的城市形态 卡诺的自然景观和布局,与穆斯林城市形态明显地一致。从实质上讲,它表现出穆斯林城市地区的所有特征。然而,其中许多要素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就已存在,因此这些要素是本源于非洲的。不过,犹如在中东和北非发生的那样,伊斯兰教经常强化和突出这些特性,并确保了它们的继续存在和广泛地显现出来。 卡诺旧城最早的城墙,是在11-12世纪伊斯兰教传入这个城市之前建立的。在埃米尔·穆罕默德·拉姆法统治下,城墙得以扩建。拉姆法是在15世纪万加拉瓦人到达之后,热情地接受伊斯兰教的第一位卡诺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下,建起了一座崭新、巨大、占地33英亩,并筑有围墙的王宫,以及一座毗邻的清真寺。这些增建部分规模庞大,为了将其圈入城内,只得扩展城墙。所以,他还在原来多神教的宗教圣地遗址上,建立了一座新的中心市场。 拉姆法显然受了伊斯兰教的影响。这可以从15世纪末特莱姆森城的穆罕默德·马格希利所撰写的,以及寄给他的第一篇关于政府的专题论文中得到证实。城中已建了两座较大的清真寺:一座在马达博区,以前的王室区;另一座在沙里费,这是穿越撒哈拉的万拉瓦人贸易商的住区。但时隔不久,拉姆法清真寺便取代了这两座清真寺,直到1938年倒坍前,一直矗立在那里。1947年又建立了一个新的清真寺,并一直作为旧城主要的清真寺。 旧城墙最后一次扩建是在17世纪,当时卡诺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基础雄厚的强大的城市国家。这座城市也是穿越撒哈拉进行贸易的商品集散地,并且逐渐发展成了一定规模。这时,穆斯林城市的主要特征,如城墙、王宫和城堡,中心清真寺和中心市场等,业已适得其所地存在几个世纪了。由于卡诺这些重要建筑的建立,是与伊斯兰教的传入处在同一时期,也由于国王明显地接受过伊斯兰学者的影响,因此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出结论:卡诺因袭了伊斯兰教的思想和城市概念。 卡诺旧城分成133个区,其中许多可追溯到14世纪以前,与伊斯兰教传入时期。这些区往往反映了氏族与商贸的差别,以及由于新移民到达这座城市,由国王提供土地给以建立他们各自的居住区。万加拉瓦人定居在沙里费,此地在卡诺城东部,马格希利发现那里有与麦地那同样的地方。当穿梭于撒哈拉的那些经商者,代表他们的商贸家族(例如,从撒哈拉沙漠中一个绿洲阿加德兹来的阿加德萨瓦人)定居在这座城市的时候,其他阿拉伯人也来到这座城市,并定居在他们自己的居住区中,例如杜里明·图拉瓦(白人的场地)。 另一个居住地区叫法格(田野),在东城墙外,但直接靠近中心市场。这个地方作为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图拉格斯人的一个商队客栈,即一个为了投宿的商人、负重与不负重的牲口,以及为牧养牲畜而建立的。在穆斯林旧城,商队客栈倾向于设在城边的一个单独区域内,外来商人也大都局限在城外,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居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