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是发展主义“破”与“立”辩证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许多拉美国家的国内市场狭小,需要打破国家的界限,在一体化目标下形成一个广阔市场,以集体的力量来与“中心”国家相抗衡。普雷维什认为,国际市场的自由竞争原则只适用于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而不适用于结构完全不同的“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因此,“外围”国家组成集团一则可以促进互惠贸易,二则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使工业化政策更加合理化。 发展主义也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进入70年代以后,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秘鲁等国家曾采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子弟”主张的“货币主义”对70年代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智利。但这些理论万变不离其宗,在本质上却并未跳出发展主义的窠臼。因为这些理论仍以发展主义为其发展战略的基点。 发展主义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经济理论,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如何推动拉美地区社会发展的理论。它告诉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境界。发展主义的精髓是通过经济的发展达到社会的发展。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经济理论,倒不如说它在实质上是一种指导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的理论。 发展主义与经济现代化 发展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工业的发展来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主义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上。 二战以来拉丁美洲在发展主义的指导下,工业的发展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发展到了真正的新兴的高科技工业。传统的工业指的是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成衣、皮革、制鞋等等。新兴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精加工、石油化工和自动机构制造等部门。传统工业普遍比较落后,产值低,门类不健全。一个国家往往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形成了拉美单一产品的体制。新兴工业的特点是工业形成体系,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具有高科技特征的工业。 通过60-70年代的发展,一些主要的拉美大国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经济的体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工业体制。以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大国为例,已经形成了以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军火和原子能等为其工业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到1975年时机器制造业已成了拉美制造业中最大的部门,约占整个地区制造业的26.9%。在机器制造业中汽车工业的产值又占机器制造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汽车生产从无到有,在80年代,年产量已超过200万辆;1993年时巴西一国就生产了139万辆。据估计,到2000年,拉美的汽车销售量还将增加30%,其中巴西几乎占一半。而到2015年,巴西将是一个拥有500万辆汽车的市场。③发电量增加了14倍。拉美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为140万吨。几十年间增加了将近9倍。不但钢产量大大增加了,而且建立了许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中大型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就有25家之多。规模最大的是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和墨西哥高炉公司。钢的自给率也从二战前的25%,提高到70年代末的80%。飞机工业起步于70年代。到80年代时,诸如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飞机制造业已成了国家的骨干工业。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巴西的圣若泽多斯坎波斯和博图卡和墨西哥城已成了拉美飞机工业的中心。巴西在1979年时已是世界第五造船大国。能造10万吨以上的大油轮。阿根廷的造船业已能建造大型的近洋海轮、海上钻井平台、快艇和导弹驱逐舰等大型高精尖的船只。巴西军火工业的发展迅速,从60年代起步,到70年代就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制造商。后来它的军工产品销售到世界上4大洲的65个国家。石化工业的发展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它从60年代起步,到70年代时拉美的主要大国相继建立了石化工业,墨西哥的各类石化产品在1988年已达1,860万吨。阿根廷的石化产品品种齐全,能生产乙烯、甲苯、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化工厂是阿根廷碳化氢、香料和烯烃等产品的中心。委内瑞拉的埃尔布拉索石油联合企业,其设备、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品种及产量等均属拉美之冠。 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拉丁美洲的农业也大大地发展了。农业原是当时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拉美各国对农业生产基本上采取促进和推动的政策。50-60年代时拉美全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3.5%。在1950年至1979年期间,农业的灌溉面积增加1倍,拖拉机拥有量增加6倍,化肥使用量增加23倍。拉丁美洲农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绿色革命”,它培育和推广了许多优良品种,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到60年代末,拉丁美洲已成为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到1978年,全地区每千公顷耕地的拖拉机拥有量为非洲和远东平均水平的4倍。1950-1980年间,农业产值增加1.5倍以上,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 拉美原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到80年代后期,拉美国家的工业产值普遍超过了农业。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31.7%上升到1980年的45%,而农业比重则从17.2%下降到10.9%。如哥伦比亚在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国,由于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到1974年时非传统产品的出口额第一次超过了咖啡;到1980年时,它的工业产值也超过了农业,成为农业-工业国。这时的拉美已成为潜在意义上的工业化世界,拉美已从前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 发展主义改变阶级构成 由发展主义理论所引起的发展,更为拉美各国产生了新的活跃的社会因素。这个活跃的因素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新一代的社会中间阶层。 拉美的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得并不晚,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出现在拉美的社会上却是二战以后的事。从60年代晚些时候起,拉美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成了一支强大到足以能左右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力量--私人垄断资本集团,也就是说,拉美的民族资本已进入了垄断资本的阶段,即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在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智利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大大小小的民族垄断资本集团对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巴西的民族私人资本在1964年到1985年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地发展起来。民族资本的私人企业从此在数量上逐渐占了绝对的优势。因为巴西百分之百的微型企业属于私人民族企业,大多数的小型企业也是民族私人企业。在中型企业中,民族私人企业也大大超过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数字。1980年,总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7,535个,其中6,561个为民族私人企业,而且它们的资产合起来占7,535个大企业总资产的40.8%,几乎等于581家外资企业总资产的4倍。企业数量也远远超过国营企业(共393个),资本总额仅少于7个多百分点。民族私人资本基本上左右着建筑业、农牧业、林业、商业等行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也有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