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私人制造业企业中突出的是弗朗西斯科·马塔拉佐联合工业公司。80年代时发展到40多个企业,1983年职工达2万人以上。曾被美国《幸福》杂志列为美国以外的500家大公司之一。沃托兰丁财团。1982年时有92个公司。1984年雇佣职工5.6万人,1985年营业额达15亿美元。采矿企业卡埃米(CAEMI)公司属于安图内斯财团。1984年该公司出口铁矿砂达3.7亿美元。从事建筑企业的卡马尔戈·科雷亚财团,有资产400亿美元。80年代初期营业额约10亿美元。1983年雇佣的职工达2.5万人。“科贝苏卡尔”(COPERSUCAR)是最大的民族私人制糖、食品和酒精企业。在产品销售方面。该公司1982年是巴西国营、外资、民族私人企业中的第11个大公司。1983年上升到第7位。最大的民族私人商业财团是圣保罗州的“糖面包财团”(Pao de acucar),1982年在全国14个州有341个大商店,零售额占圣保罗州的一半,在全国也占6%。雇佣6万多名职工。“贴现银行”是最大的民族私人银行。1980年雇佣职工达7.5万人,1985年上升到14.5万人。在全国各地有1,500个分行。有主顾近千万个,纯资产为9.6亿美元。 从50年代中期起,墨西哥工业中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据1965年调查资料:当年墨西哥全国有工业企业13.6万余家,资本总额为95,664百万比索,其中大型企业约有2,0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5%,其资本额达到73,824百万比索,占工业资本总额的77.2%,④可见资本集中的程度已相当高。50至60年代末,墨西哥除了国家垄断资本控制着石油、电力、铁路等基础部门外,私人垄断资本在工业企业中垄断了许多大型工业部门。在工业资本集中的同时,私人银行和金融资本也迅速增长。1940年,国家和私人银行共有78家,1960年增加到264家,其中私人银行就有244家。1940年至1970年私人银行拥有的资本从79亿比索增加到1,449亿比索。⑤由于私人银行的资金日益增长,不断向工业、商业和公用事业进行投资,于是出现了以几个大银行为中心形成的本国的金融--工业集团。这些集团是墨西哥私人垄断资本的核心力量。墨西哥实力最大的私人垄断和金融资本集团有:墨西哥国民银行集团,其主要股东是莱戈雷塔家族。商业银行集团,又称“埃斯皮诺萨·伊格莱西亚斯集团”;蒙特雷集团,其核心是加尔萨·萨达家族;奇瓦尔集团,又称“墨西哥商业银行集团”。这些私人垄断集团以其雄厚的银行资金在钢铁、纺织、化学、玻璃、建筑材料、食品工业和商业部门中进行投资和参与经营活动,控制和垄断着全国许多大型工业和商业系统。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对墨西哥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对加工制造业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阿根廷从50年代开始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目前重要的私人财团有:“加罗巴利奥-索拉金财团”,主要经营商业、制糖业、金融业和石油化工业;“佩雷斯·科姆潘克财团”,主要从事农牧业、商业、石油和金融业经营活动;“卡波索洛财团”,主要经营农牧产品加工业;“萨塞特鲁财团”主要经营食品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佩尼亚弗洛尔财团”拥有1,400公顷的葡萄园,主要经营酿酒业;“诺格斯财团”主要经营制糖业和从事商业活动;“塞鲁格萨财团”主要经营造纸业、出版业、化学工业和金融业;“拉努塞财团”主要从事商业、农业、家具制造业和金融活动;“布劳恩·梅嫩德斯财团”主要经营建筑业、出版业、农机制造业、金融业、农牧业和旅游业;“埃利萨尔德财团”主要经营家具制造业、金融业、造纸业、化学工业和农业;“西阿姆·迪特拉财团”主要从事冶金业、钢铁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经营活动。 阿根廷的许多工商业资本家是大农牧主兼资本家。如西阿姆·迪特拉财团中的托尔库阿托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有大片牧场。圣菲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艾利斯省的一些农牧业主在法布里尔·菲南西埃拉财团中有大量投资。 阿根廷私人资本也向国外输出,最大的私人资本财团邦赫-波恩和西阿姆·迪特拉在巴拉圭、智利、乌拉圭、巴西等邻国的企业中都有大量投资,在西欧也有投资。 在委内瑞拉的财团中,已形成了以福尔默和门多萨为代表的老财团和以蒂诺科和西斯内罗斯(Sisneros)为代表的新财团。老财团主要以传统方式积累资本。新财团主要借助国家的财政力量发展势力。他们通过自己的组织(委内瑞拉商业和生产协会联合会,简称商联)对国家的统治、经济和社会策略施加影响。目前,福尔默-索洛亚家族财团是委内瑞拉最大的私人垄断财团,其它还有联合银行、门多萨财团、博尔顿财团、波拉尔财团、德尔菲诺财团等。 秘鲁国内资本的积聚过程较慢,程度也较低。但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在秘鲁也逐渐形成了同外国资本有密切联系的本国垄断资本。如吉尔特梅斯特、马切戈·穆尼奥斯、曼努埃尔·普拉多、佩德罗·贝尔特兰等家族,在采矿、制糖、纺织、食品、金融等部门都有巨额投资。 哥伦比亚7家本国私人财团拥有的资本在50亿美元以上。据哥伦比亚前财长估计,属于大哥伦比亚集团、圣多明各集团和路易斯·卡洛斯·萨米恩托·安古洛集团的资产已达36亿美元,而哥伦比亚1982年的政府预算仅42.6亿美元。在智利,全国250家最大企业的一半以上掌握在5家私人财团手中。著名的克鲁萨特-拉腊因集团拥有的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 民族资本的出现不但使拉美国家的社会成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因为这个阶级的出现改变了拉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得国际垄断集团不能再象从前那样在拉美为所欲为了。如1977年,美国以所谓人权问题干涉巴西内政,巴西政府毅然废除1952年与美国签订的军事互助条约。1982年安图内斯带领另外22家巴西私人企业家以2.8亿美元的价钱(政府也予以援助),收买了美国富翁丹尼尔·路德维格在巴西阿马巴州用10亿美元开办的“雅利计划”(以开矿、造纸、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企业)。把美国垄断资本的势力从巴西赶出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工业的发展使拉美社会在二战后出现的另一个活跃的社会力量是人数众多的中间阶层。所谓中间阶层,顾名思义是介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一个广泛的阶层。老一代的中间阶层主要是由城市的小企业主、小商人、欧美移民和一些因缺少土地而弃农从工者构成的,他们的人数还不很多,对拉美的社会还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新一代的中间阶层主要是“薪金阶层”,包括教师、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经济的发展把拉美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赶到了中间阶层之中,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从事小企业和手工业劳动的人破产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加入中间阶层队伍的人员素质大大地提高了。70年代中期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程序编制员、证券经纪人、保险行业人员、教员、职员、秘书、会计、银行职员和技术人员等都加入了中间阶层的队伍,这些人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在就业时既无力创办企业,又喜欢自由择业,他们是中间阶层的骨干力量。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地的水平,大量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进城打工也增加了中间阶层的队伍,所以至70年代中期,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墨西哥占30%左右。80年代至今,拉美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拉美中间阶层的特点是不但人数众多,而且人员素质高,他们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的动向常常能牵动运动的方向。因为他们的素质较高,知道什么叫民主,怎样实现民主,因此他们不但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民主化运动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