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福柯史学刍议(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高毅 参加讨论

福柯这一套“超现实主义”史学方法,显然也很容易引起争议。但无论怎样,简单的全盘否定总是不可取的。正像所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一样,福柯的方法自然也应有可鉴之处。笔者不学,目前还无力对福柯方法论的全部意义作出彻底的探讨,但我觉得这里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二,福柯强调非理性因素的史学价值,实际上是和他的学术前辈、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论”一脉相承的。这种“直觉论”反对“相对地认识实在”而主张“绝对地把握实在”,固然有强调综合、否认分析的片面倾向,但理性主义认识相反的片面倾向也是显见的,而任何片面性都是人类认识真理的障碍。第二,从柏拉图开始,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潮就强调理性与非理性的绝对对立,强调用理性宰制非理性,文艺复兴以来这一思潮又一步步被强化到极端,形成了理性在思想界“一家独霸”的局面。这一演化无疑是一种进步,但由于它割裂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依存关系,破坏了人类意识与存在的完整性,也不免会产生种种弊端,而发轫于19世纪中叶、盛行于20世纪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则是由此引发的一种多少带有良性意味的反动(31)。福柯正是这种反动的一位激进的代表人物。他的某些做法也许带有突出的“过正”色彩,很难见容于仍在我们社会流行的道德价值观,但他力欲突破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传统界限的基本思路,毕竟是时代需要的客观反映。第三,福柯虽然强调非理性因素对于他的研究的基础意义,但他毕竟始终也不曾放弃(至少是不曾完全放弃)某种理性主义的思考--充斥于他的著作中的大量实证性研究便是明证。这表明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历史辩证法”。较可能的情况是,他一直在试图把历史上被长期割裂开来的各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用某种方式重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的确在尝试着“理性与体验的并揉”,这就蕴含了某种积极的东西。
    注释:
    ①参见詹姆斯·米勒《福柯受难曲》James Miller,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纽约1993年版第13、17-18页。
    ②福柯的谈话:《癫狂只存在于社会之中》“La fole n'existe que dans une societe”,载1961年7月22日《世界报》Le monde,第9版。
    ③参见福柯《癫狂与文明》Folie et Deraison,巴黎1961年第39、22、41页。
    ④参见福柯《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巴黎1966年版第38、42、48、59、129、103、119、63页。
    ⑤参见福柯的谈话《关于福柯〈词与物〉会谈》“Entrtien:Michel Foucault,Les livres des autres,巴黎1971年版第138页。
    ⑥参见杰里米·边沁《敞视监狱》J.Bentham,Panopticon,见约翰·鲍霖编《边沁全集》第4卷,John Bowring,The Works of Jeremy Bentham,纽约1962年版第39页。
    ⑦参见福柯《知识的意志》La Volonte de savoir,巴黎1976年版第182、191-193、196、206页。
    ⑧参见保尔·维纳《人们怎样写历史?》Paul Veyne,Commenton ecrit l'histoire?巴黎1978年版;《形而上学的二十五个世纪的终结……》“La fin de vingt-cinq siecles de me taphysique……”,载1984年6月27日《世界报》第11版。
    ⑨参见1984年6月29日《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杂志,总第1025期第25页。
    ⑩尼采在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872)中认为,希腊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悲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是因为他们的“狄俄尼索斯倾向”克服了“阿波罗倾向”(在尼采的语言中,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分别是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象征)。所谓“悲剧因素的恒常结构”,据尼采的见解,就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相互对抗。而且在尼采看来,这种对抗实际上也是人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之间的对抗--因为他明确指出,狄俄尼索斯现象是“整个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而“用‘理性’对抗本能”的苏格拉底,则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参见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0-55页)。
    (11)参见福柯《癫狂与非理性》第4-5页。
    (12)参见福柯的谈话《超越善恶》“Par dela le bien et le mal”,载《当前》Actuel杂志1971年11月号,总第14期第42页。
    (13)福柯的谈话《人的本性:正义与权力之争》Human Nature:Justice Versus Power,载冯斯·厄尔德斯编《反射之水:人类的基本关怀》Fons Elders,Reflexive Water:The Basic Con-cerns of Mankind,伦敦1974年版,第182页。
    (14)参见福柯《知识的意志》第196页。
    (15)J·米勒《福柯受难曲》第23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