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陈尚敏 参加讨论

二、国内政治时局的影响
    清初,西北局势不稳,从陇东到陇西,从陇中到陇南,战火连天,兵燹不断。时任三边总督的孟乔芳慨叹道:“寇乱数十年,民化青磷,田鞠茂草,无处不有荒田,无户不有绝丁”,“民间所种熟田,不过近城平衍之处,其余则荒芜弥望,久无耕耨之迹。”[8] (卷34《艺文》)这是河西、西宁、宁夏、兰州一带的情形;陇东一带,也是“无城不屠,无村不戮”,“所遗残民,十仅存一”。[9] (卷39《艺文》)发展教育,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的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兴学。
    自康熙朝始,清政权逐渐巩固,并逐渐走向盛世,人心思定,士子向学,甘肃也开始了书院建设,虽然数量不多(仅有8所),但毕竟是清代甘肃书院建设的嚆矢。特别是雍正十一年(1733)谕令各省建立省级大书院,甘肃兰山书院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府州县书院的发展,为乾隆朝(1736-1795)甘肃书院建设高潮的到来准备着条件。另外,康、雍、乾三朝,清政府在西北实行民族隔离、扶助生产、蠲免粮草和救济灾荒等一系列防范与扶助相结合的民族政策,从而有效地稳住了它在西北的统治。[10] (PP.370-372)同时也给西北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云川书院在永昌城西,清乾隆十二年知县李炳文建,黄时《云川书院记》:“《易》曰:‘观人文以化成天下’,惟我朝为极盛焉,永地处边陲,近百余年来,登科第者三人,士气抑塞,风教颇未光,其需书院最急。”[6] (卷35《学校志·书院》)又酒泉书院,明建,后废,乾隆初知州黄文炜重建,其《酒泉书院记》:“三代之世,自辟雍畔官,党庠书序以达于闾左,莫不立之学焉,所以涵育英才,陶冶而成就之者,甚详而有法。我国家重熙累洽,文教覃敷,率土人士罔不蒸,而犹特颁恩诏,命督抚大宪,凡省会之地发公帑建书院,为之购书延师以劝之学,畀之膳修、膏火以安其心,其教养兴贤诚轶三代而上之,彼士之生于今者,何其幸也。”[6] (卷35《学校志·书院》)正当乾隆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定,官员以推行教化为己任,兴学之热情,溢于言表。多重因素使甘肃书院在乾隆朝的兴建达到高潮,终乾隆朝甘肃新建、修复书院28所,占清代甘肃书院总数的27%,并将兴建的劲头延续到嘉庆朝(1796-1820)。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两朝,甘肃书院的发展出现回落趋势,这与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朝政废退,政局动荡,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有关。但与河南的情况相比,它回落的势头不是那么强劲。河南在最盛的乾隆朝年均设置书院数为1.58所,最少的咸丰年间为0.45所,其比率为3.5∶1。[1] 则甘肃为1.5∶1。河南地处中原,相对靠近政治中心和东南沿海地区,更多地受到时局的影响,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破坏,其书院发展出现大幅度的倒退是不可避免的。甘肃地处西北边陲,受战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书院发展的停滞和倒退幅度要小一些。
    晚清,中国社会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进逼之下,被动地开始了社会转型,作为传统教育资源的书院为适应现实的要求,不断变革并融入到这一历史的进程之中。先是尝试着引入“西学”课程,最终实现改制。甘肃书院的变革肇始于“甲午战争”之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总督陶模率先在兰山、求古两书院添加算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兰州士绅刘尔炘在五泉书院引入算学、格致、舆地等西学课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实行新政。兴学堂、育人才是新政的核心内容。改书院为学堂,大力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是其举措之一。虽然清廷有书院改制的明确谕令,但大部分省份还处在观望和徘徊之中,因为科举未废,士子依旧醉心功名。伴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的废止,各地督抚闻风而动,全国性的书院改制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据笔者统计,就在光绪三十一年前后,甘肃共有59所书院完成了改制。其中兰山、求古两所省级书院分别改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各府(直隶州)属书院改为中学堂,共计11所,除固原、安西、泾州三直隶州中学堂新建外,其他府(直隶州)均由书院改制,县(州)、乡村书院改为小学堂,共计46所。甘肃书院的改制基本遵循清廷谕令,原有的书院经费和学田划归学堂所有。书院的改制其实是对旧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仅就书院改制一项,使甘肃学堂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各郡邑虽书院改造,按之学科,亦能完备”,原有书院经费等资源即“移以充用也”。[6] (卷35《学校志·书院》)从这个意义上讲,甘肃书院的改制有利于甘肃近代教育制度的迅速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存在了千年之久的书院教育的终结。
    三、甘肃设省对书院发展的推动
    康熙年间,甘肃省的设立,对甘肃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初,西北的行政建制沿袭明朝。康熙三年(1664),陕西布政使司分设左、右两个布政使,左驻西安,右驻巩昌(治今甘肃陇西县)。康熙六年(1667),改陕西右布政司为巩昌布政司,七年(1668),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治所移至兰州。其后,陕甘总督驻兰州,甘肃遂成为西北的政治中心。
    省治设立后,甘肃直接隶属于清廷,不仅各种信息畅通便捷,更能得到政策上的优惠。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谕令各省建立省级大书院,并赐足额经费(千金)予以支持。时隔两年,即雍正十三年(1735),时任甘肃巡抚的许容奉旨修建兰山书院,“筹膏奖,增月课,躬亲训迪,士风由是蒸蒸日上。”[6] (卷56《职官志·大吏传下》)兰山书院以其规模宏敞,藏书丰富,肄业人数众多(道光年间达到三、四百人),声名远播。在兰山书院的带动下,各府州县书院亦蓬勃发展:“雍正年间,命各省城设立书院,甘肃兰山书院因建焉,自是府州县俱仿行之。”[6] (卷35《学校志·书院》,秦维岳《建修五泉书院碑记》)“惟世宗宪皇帝敕直省各建书院,嗣是郡县守令亦仰承德意,所在创兴。”[6] (卷35《学校志·书院》,冯祖悦《甘泉书院碑记》)兰山书院的设立,无疑推动了各府州县书院的发展,并成为各省书院的范式,“兰山建书院,各书院之本立。”[6] (《学校志·书院》,孙承弼《灵文书院碑记》)光绪九年(1883),总督谭钟麟、学政陆廷黻在省会兰州建立求古书院。自此,甘肃就有两所省级大书院,成为全省士子肄业之处。兰山、求古两书院成为全省书院的龙头,陕甘分闱后,历次乡试,“每科中式者,两书院几占其半。”[11] (卷25)甘肃乡试定额40名,两书院每隔三年将会产生将近20名举人。
    甘肃建省后,省会兰州自然成了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成为全省的首要之地和首善之区。对书院教育发展来说,省会兰州拥有着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如人才荟萃、名院汇集、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等,这些因素都会有利于书院教育的发展。从书院数量来看,兰州府属各县拥有着较多的书院,皋兰有书院4所,在全省县级行政区划中拥有的数量最多。靖远、河州分别有书院3所,在全省名列前茅。金县(榆中)和狄道(临洮)分别有2所书院。清代甘肃实现了书院教育的普及化,基本上每县(州、厅)都拥有一所书院。相对而言,兰州府是清代甘肃书院教育的发达地区,这与其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换言之,是甘肃建省的结果。
    甘肃建省初,乡试仍旧合闱陕西,甘肃士子长途跋涉,赴西安乡试,多有不便。有些士子“穷经皓首,一试无缘”。[6] (卷33《贡院》,总督左宗棠《奏请甘肃分闱疏》)后经左宗棠多方努力,兰州建贡院,陕甘分闱,每科中额40名,永成定制。光绪元年(1875),新皇帝登基,清廷令各省举行纪元恩科乡试,决定甘肃分闱,独自筹办。另外,分设学政,光绪二年(1876),甘肃分派了第一任学政,主持甘肃学务。甘肃分闱并分设学政,史无前例,千年旷举,足慰士心,有力地激发了陇原士子向学的热情,同时也推动了书院的发展。这一系列新举措能够付诸实施,是以甘肃设立省制为前提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