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汾河人,而“狄”字有“胡人”之意,称狄青有狼子野心。这条谶谣马上在朝中引起了恐慌,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有始终反对狄青做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到至和三年(1056年),仁宗终于在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下作出了无奈的决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据说,狄青将行时,曾对旁人说: 陈州出梨子,号青沙烂,今去本州,青必烂死[9](卷2《青沙烂》,P66)。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就郁郁而死。这位曾驰骋沙场、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终究应了“青必烂死”一语。这些谶谣的奏效虽和宋朝不信任武将,并对武将有较重的防范心理分不开,但这些蓄意编造形成一定舆论效应的谶谣对狄青被贬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北宋前期,政治还比较清明,但利用谶谣制造社会舆论,来污蔑打击政敌的事情还是屡屡成功。等到了南宋后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之时,利用谶谣来污蔑迫害忠良就更不足为奇了。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任命声望很高的直臣吴潜为左丞相,可又任命了善于擅权拍马的贾似道为右丞相,事实上理宗并非想真心纳谏,只是仍一味偏宠奸臣、荒废朝政。由于吴潜兄弟耿直贤良,多次上书直言边境危急,但国家谀佞成风,朝中奸臣当道,触犯了贾似道等权臣的利益,马上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时有谶谣云: 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 夤缘攀附有百尺,若使飞天能食龙[10](卷3《理宗》)。 吴潜当政时年近七十,被称为吴公,谐音就是蜈蚣,这条谶谣用意很明显,就是说吴潜是祸害国家、威胁皇权的毒虫。理宗竟然相信了这个流言,把吴潜发配到循州(今广州龙川),不再任用。 2.老百姓的心声表达 《礼记·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乖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1](卷7《乐,P204)谶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即可视为“音”,体现社会不同时期百姓最真实的想法。就宋代谶谣来看,其中不少是百姓在深受战乱之苦和压迫之苦后的愿望和心声。 北宋末期,社会黑暗,百姓对上层统治者完全失去信心,反而支持农民起义,当方腊起义失败后,百姓并不灰心,而是希望有类似方腊的农民起义军再出现,与腐朽的北宋王朝抗衡,遂有谶谣在民间流传: 水籴胡大殿,方腊出二遍[12](卷2,P23)。 在这种代表民心所向的社会舆论的支持下,农民起义持续不断。靖康元年(1126年),即方腊起义失败后5年,遂安风林乡广洲源又爆发了倪从庆领导的农民起义。北宋末年的黑暗局势固然是众多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而这类谶谣却是促成起义队伍蓬勃发展的间接动力。 南宋前期的一些有志之士,以及原北宋统治地区的北方人民渴望南宋政府能够收复沦陷的土地,并实现统一。孝宗淳熙年间,黄河决入汴梁时,有谶谣云: 黄河灾,天水来[13](卷309《物异考十五》,P2428)。 天水是宋王室赵姓的发源地,将洪水比作天水,进而视作南宋军队前去收复汴京的预兆。这表明在金朝统治下的北方百姓已将天灾带来的痛苦置之度外,只一心希望南宋军队能够迅速北伐收复故土。 淳熙末,金世宗死后,立其孙完颜璟(即金章宗)为帝,从而引起诸王争立的内部争斗,再加上金朝北边崛起了强大的蒙古,多次将金军打败,百姓认为这是朝廷趁机收复中原故土的良好时机。民间遂有歌曰: 胡孙死,闹啾啾,也须还我一百州[13]卷309《物异考十五》,P24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