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宋代谶谣的文学价值 谶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始终保持着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相对独立的通俗灵活的形式,保持着语言简练的风格,以及关注社会现实的基本内涵。谶谣预言方法中的生肖法、双关法、谐音法、拆字法、关系法、特征法、五行法、直言法、综合法等,也是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方法,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人创作中偶尔使用,但民间文学却经常使用,并成为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而谶谣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这些方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些简短却寓意深刻的谶谣,表面看来大都简单质朴,但仔细探究,就可发现其中蕴涵的深意,不禁令人豁然开朗。这就是谶谣的修饰方法所带来的妙用。就宋代的谶谣而言,不管预言最终应验与否,真实性是否得到验证,都不影响其具有的文学价值。 首先,宋代谶谣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中国文化至宋时,开始呈现出由“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群体意识”雅文化向体现“世俗人生的价值追求”的世俗文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宋代谶谣的杂言形式,与宋代兴起的俗词中长短句相杂的形式都有共同之处,二者之间都有互相影响和借鉴。谶谣多是起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而宋代的俗词人在热闹繁华的文化氛围下,开始融入民间生活,吸收民间歌谣、谶谣的语言风格,创作了大量接近、反映市民生活的俗词,进而刺激了宋词的传播和繁盛。像柳永的“针线闲拈拌伊坐”,黄庭坚的“抱著琵琶凝伫”,石孝友“船儿吹得去如飞”等俚言俗语在宋代文人的作品集中俯拾可得。 其次,宋代谶谣的整体风格向诙谐风趣、嬉笑怒骂的方向发展,出现很多咒怨讽刺的谶谣,这些谶谣以独特的语言风格,朗朗上口,寓意鲜明,给传唱者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义愤情绪。此外,宋代谶谣的形式变化为宋以后的谶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影响了宋以后谶谣的发展。 最后,形式自由活泼的宋代谶谣还对宋代及后世的诗歌、话本小说、人物传记、文人笔记、地理类著作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宋代谶谣有些直接来源于民间歌谣,如曾在京师流传的“五来子”[7](卷66《五行志四》第5册,P1446)、“臻蓬蓬”[19](《说郛》卷47)民歌、谣,如果后来没被附会成谶谣,解释成神秘的预言而载入相关典籍,就很可能已经失传。宋代谶谣为研究宋代歌、谣的形成、发展、流传情况都有一定的帮助。宋代大量的文人对谶谣的收集和整理,使得宋代的笔记小说中关于谶谣的记载和解释增多,使笔记小说不再局限于记载士大夫们的官宦生活,而更多地关注百姓的生活。这些谶谣还激发一些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将其延伸为以“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的话本、小说等。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忠奸、善恶、美丑、真假价值判断泾渭分明,便于理解,易于接受,体现出百姓的普遍道德理想和精神寄托。 原文参考文献: [1]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周煇,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宋季三朝政要[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陈澔注.礼记·乐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曾敏行.独醒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袁褧.枫窗小牍[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岳珂.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陶忠仪.说郛[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