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朝开国史与士人的记忆及改造(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陈峰 参加讨论

宋太祖经历了五代乱世,切身感受最深的是武夫拥兵对皇权的威胁,而对文臣士人则并不担忧。赵匡胤就直率地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18)还有这样的记载:开宝六年(973),吴越王向宰相赵普私贿黄金,恰被太祖碰见,“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19)由此可见,宋太祖对书生也不免心存轻视。
    因此,在宋太祖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尚未成为执掌朝政的核心力量。就当时的宰执大臣构成来看,宰相共六人,其中短暂保留的前朝遗老三人,两人有科举背景;本朝提拔者三人,只有一人属科举出身。枢密使共有四人,其中三人为武官,其余皆非科举出身者;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共九人,科举出身者仅有三人。由此可见其统治核心的主体并非科举出身文臣。(20)故而,有宋人指出:“国初犹右武,廷试进士多不过二十人,少或六七人,自建隆至太平兴国二年,更十五榜,所得宰相毕文简公一人而已。”(21)还是朱熹评说的符合实情:“国初人材,是五代时已生得了。”(22)
    宋朝“崇文”路线发展的轨迹,应大致始于第二代的宋太宗朝后期。自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宋朝不再走传统的汉唐发展之路,出于极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守内虚外”,统治重心转向内部建设。(23)为防范武将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加大了对其压制和钳制的力度。清人王船山针对宋太宗朝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24)同时,进一步重用文臣力量,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的地位遂不断获得提升。
    宋太宗在位期间,从事的崇文活动明显增多,如率领群臣三谒文宣王庙,以示对儒学的尊重,(25)而对武成王庙仅光顾过一次;(26)宋太宗即位初便亲自操持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人数大大超过以往,又超等任官,甚至连执政大臣都觉得过分。但“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27)这就清楚地反映出宋太宗的倾向与决心。此后,科举得到空前发展,大批举子进入官僚队伍。宋太宗后期,王禹偁在上奏中指出:“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未尝求备。大则数年便居富贵,小则数月亟预常官”。以至于科举出身的王禹偁甚至提出了“抑儒臣而激武臣”的主张;(28)宋太宗对号称天下文渊之薮的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进行迁址和大规模重建,又亲赐名为“崇文院”,以示崇文的态度。此外,宋太宗还率先垂范,“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观书为乐”。(29)甚至苦练翰墨,并为臣下馈赠御笔字幅。(30)因此赢得了文臣的好感。李昉有“君恩无似此时深”的诗句,(31)表达了士大夫对当朝天子的感激之情。
    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时代萌芽的“崇文抑武”方略得到发展,并基本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各个层面中的重要地位。应当承认,宋太宗朝后期是“崇文”气象开始萌生的重要时期。
    再历经宋真宗朝至仁宗时代的统治,科举出身的文臣已成为执政的主体力量,其中宋仁宗一朝科举十三榜,“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32)可以说,至北宋中叶已完全形成文臣治国的局面,几乎当时各方面的重要职责皆由文官承担,如时人所云:“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33)甚至在中央军事机要决策的枢密院和在外军事统军体系中,文臣也逐渐成为主宰者。至此,朝政发展的方向确已巩固于文治路线,遂形成突出的“崇文”气象。
    如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在幸国子监时对文教繁盛的局面表示满意,并称:“国家虽尚儒术,然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34)宋人曹彦约对此评说道:“真宗皇帝四方无事之语发于景德二年,是时澶渊之盟契丹才一年耳,而圣训已及此,则知兵革不用,乃圣人本心。”(35)影响所至,官场皆好崇儒之名,如宋仁宗时的一道诏书曰:“顷者尝诏方州增置学官,而吏贪崇儒之虚名,务增室屋,使四方游士竞起而趋之……”(36)故范祖禹认为:“仁宗皇帝在位四十年,以尧舜为师法,待儒臣以宾友。”(37)
    但到北宋中叶才真正出现的“崇文”气象,主导朝政的文官士大夫并不满足,基于现实的需要,不仅要坚持高扬“崇文”旗帜,坚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决心,而且从诸多方面宣扬其由来已久的精神,以至于追溯到开国时代。宋真宗在位期间遂深受这种主流意识的影响,亲自撰著《崇儒术论》,公开宣称:“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则经籍道息,汉盛则学校兴行。其后命历迭改,而风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风浸微。太祖、太宗丕变弊俗,崇尚斯文。朕获绍先业,谨遵圣训,礼乐交举,儒术化成,实二后垂裕之所致也”。(38)即为太祖皇帝时代渲染上崇尚斯文的色彩。
    宋哲宗朝,范祖禹在经筵期间,曾向皇帝进呈《帝学》一书。从《帝学》讲授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士人推动儒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努力及成效。范祖禹说:“本朝累圣相承百三十有二年,四方无虞,中外底宁,动植之类蒙被涵养,德泽深厚,远过前世,皆由以道德仁义、文治天下,主无不好学故也。”(39)其中将本朝开国以来皇帝都描述为崇文好儒之君。如对太祖幸临国子监并拜谒孔庙的举动,评说道:“儒学复振,是自此始,所以启佑后嗣,立太平之基也”;宋太祖鼓动臣子读书,其目的本是要求他们遵守儒家纲常规范,但范氏进一步引申道:“太祖皇帝之时,天下未一,方务战胜,而欲令武臣读书,夫武臣犹使之读书,而况于文臣其可以不学乎?”并与“五代以来,四方多事,时君尚武,不暇向学”(40)进行了强烈的对比。除他之外,还有人也认为:“我太祖神武披攘,亲驾辟雍,真儒有光有赫。”(41)但宋初许多右武的事实俱在,于是文臣刘安世委婉地辩解道:“太祖与群臣未尝文谈,盖欲激厉将士之气,若自文谈,则将士以武健为耻,不肯用命。此高祖溺儒冠之意也。”(42)在北宋灭亡之际,宋钦宗也标榜:“祖宗涵养士类垂二百年,教以礼乐,风以诗书,班爵以贵之,制禄以富之,于士无负。”(43)
    南宋时,文人士大夫对开国史的追忆就更为夸张。如陈亮上书宋孝宗时言:“艺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44)在此便宣扬宋朝“以儒立国”的开国原则,而掩饰了当时的历史真相。朝臣周必大则称:“本朝太祖以神武基王业,文治兴……”(45)周氏将太祖朝定性为“文治兴”的时代,也属于士人有意识的过分描述。还有如吴渊所说:“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为最上’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海内兴起未艾也。”(4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