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朝开国史与士人的记忆及改造(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陈峰 参加讨论

宋代的“崇文”气象,实在是真宗朝至北宋中叶以后发生的事情,与其朝开国史相距甚远。但无论是以后的宋朝帝王,还是许多朝野士人,都将此气象追溯到宋初,则反映着历史记忆中包含的有选择的失忆倾向。还是王安石清醒,他指出:“本朝太祖武靖天下,真宗以文持之。”(47)在此将“以文持之”视为真宗朝才出现的事实。欧阳修撰文回忆称:“大宋之兴,于今八十年,天下无事,方修礼乐,崇儒术,以文太平之功。”(48)苏辙参加仁宗朝制科考试时,在试卷中也承认:“昔太祖好武略,则天下之猛士出而为之兵;太宗好奇谋,则天下计划之士出而为之虑;真宗好文而爱儒,则海内无有不学以待上之所使。今陛下公卿满朝,进趋揖让,文学言语,上可以不愧于古人,而下可以远过于近世者,以陛下诚好之也。”(49)都道出了更接近史实的评说。
    宋代士人作为时代及其变迁的记录者,在官方编修机构中编纂了本朝历史,使得其开国史被或多或少地描述为“崇文”气象,宋太祖也因此获得高度的赞美。其实这些光环,很大程度上是本朝士大夫不断有意识选择而不断添加的结果。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士人在自己所写的诗文、野史及笔记小说中,对开国史也不断附加上自己的理解。
    从宋代的有关记载来看,北宋中叶以来一部分士人对本朝开国史的追忆,尤其是描述的“崇文”气象,其实是在包含历史记忆的过程中,有目的选择、并逐渐放大的产物。显然,这体现出宋代主流士大夫自身的价值评判。其很大程度上修正记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真实的历史,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正如研究宋朝“祖宗之法”的学者所指出:“‘祖宗之法’并非祖宗行为举止与创制措施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经过士大夫筛选、寄寓着士大夫理念、有赖于士大夫们整合阐发而被认定为‘祖宗之制’的。”(50)
    众所周知,中唐开始的藩镇割据局面,至五代时进一步造成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后果。如宋太宗所说:“自梁、晋已降,昏君弱主,失控驭之方,朝廷小有机宜,裨将列校,皆得预御坐而参议,其姑息武臣乃如此。”(51)数十年间,王朝更替频仍,割据局面愈演愈烈。长期存在的这种武力左右政局的因素,其影响十分深远。西方学者也指出:“在960年以前,北方一直被一系列不稳固的、短命的军事政权所统治。正是在这一时期,军事力量决定着政治状态,并继续成为宋初几十年间的一个主要因素。”(52)在此期间,不仅皇权式微,割据政权帝王的威信扫地,而且文武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文官集团受到武将群体的压制,地位沦落,仰承鼻息,纵然是宰相也要受制于掌管兵权的枢密使。清代史家即评说道:士人生于此时,缠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也”。(53)正因为如此,文教荒芜,当时社会上还形成了强烈的重武轻文风气。所谓:“五代以来,四方多事,时君尚武,不暇向学。”(54)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宋朝再一次通过兵变而建立。因此,出于对唐末五代乱政的恐惧,文官士大夫群体在强烈的自保意识下,坚定地支持皇权壮大,积极协助统治者实施一系列的“抑武”举措,并期望朝廷复兴儒教。于是,宋太祖基于自身统治需要而初步萌芽的“崇文抑武”方略,自然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歌颂。
    宋太宗统治后期,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士大夫已重新获得重视,逐渐成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但是当门阀世族消亡之后,使得累世公卿、富贵长存的局面一去不返,这就决定了士大夫阶层必须更紧密地寻求与专制皇权的结合。为了防止朝政偏离“崇文抑武”方略,导致武力因素再度猖獗,并最终危及自身的利益,他们必然更坚决地支持宋朝走“崇文”之路。
    宋真宗朝以降,文官士大夫终于完全成为统治的主体力量,把握了朝政命脉,以至于还向皇帝表达了朝廷“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自信,(55)崇文气象自然出现。至此,士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现实中,都不能允许否定“崇文”路线,更不愿看到军功集团势力复辟。因此,他们不仅在现实中坚持既定方针,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寻找并夸大开国时代的有关事例,以便宣称“崇文”气象一贯存在的合理性。
    历史的记忆就这样延续,多少附加着后世的理解和想象。现实远离过去,但在国家认同的背景下总能修正过去的历史影像。
    注释:
    ①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45页。
    ②脱脱:《宋史》卷256《赵普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8932页;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中华书局,1989年,第9页。
    ③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20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建隆元年三月己巳,中华书局,2004年,第11页。
    ⑤《长编》卷15,开宝七年二月庚辰,第317页。
    ⑥《长编》卷3,建隆三年六月辛卯,第6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