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嘉定现象”的研究议题与资料(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黄宽重 参加讨论

不过,学界对众多在宦海浮沈的士人官僚的探讨则仍待加强。宋代低阶官员出身于小康家族,其父母为提升家族地位,安排子弟接受教育,期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宦。经一、二代的努力,其中子弟资质佳者,中举入仕,对父母乃至家族都是极大的鼓舞。入仕之后,在职场上需要兢兢业业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期获得上级长官的赏识,荐举晋升。在宋代荐举制度下,一个初任官职的士人,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职能表现,通过考课,并有长官的举荐,才能摆脱基层官员、选人的身分,成为京官,这是士人仕宦生涯中最关键的关卡之一(16)。自北宋中期以来,宋廷大力透过科举拔擢人才,使中举入仕者骤增,造成官员多职阙少的现象,到南宋中期以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因此荐举成为继科举之后,士人仕途荣枯的关键因素,其竞争之激烈不逊于科举考试。
    宋朝荐举制度的设计,固然着眼于拔擢才干之士,实际上却是对名门望族的子弟晋升的有利阶梯。即使如此,居高官者仍得费力经营人际关系,百般祈求荐书,以利子弟、亲友晋升(17)。荐举与科举的最大差异在于,科举较多的是显现个人的才智,荐举则除了个人才能之外,更需要靠长官赏识与提拔,因此经营人际关系较之靠一己之力更为实际与重要。从现存宋人文集中大量出现“启”的书体可以得知。对初入仕而无先人庇荫的寒门士人而言,为谋仕进,尤需广布人脉,因此多跻身权贵之门,或谋任幕职,期能获得长官的青睐,求得荐书摆脱海选,晋身京官。南宋中晚期出现大量奔走于高官的门庭,以诗文行谒公卿,求得荐书或获得提拔的士人,这是员多阙少,官员流动性强,荐举文化盛行所衍生出来的群体。从永嘉四灵至江湖诗派的内容与人群结构,都反映这类士人的处境与生存样貌(18)。这些人以诗文,作为参与文化活动也与经营人际网络的媒介,与累世富盛的士人家族以“道”“艺”相交的方式与品味,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人是南宋中晚期社会文化活动的主力之一,目前以文学史的学者探讨较深,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则亟待开展。
    从宋代士人的类型及其活动,反映不同的生活与生命追求的样态。庞大士人队伍经由科举道路,投入不同的政治社会场域,促发多元的文化活动与发展。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为求晋升,除努力政务外,更需为经营人际关系而奔走劳碌,在宦海中浮沉,而众多不第的儒士,为求安身立命,浪迹天涯,以谋生计。这二种人居社会上的多数,他们追求个人生命价值与谋求发展的方式,与累富世盛名门大族的子弟形成明显的对比,却同时存在,构成南宋中晚期江南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样而雅俗并呈的图像。我们需要将不同类型士人及其活动,同时纳入研究的范畴,才能了解南宋社会发展的完整面貌。而且透过科举与荐举对仕途影响的比较,才能更清楚地厘清宋代社会流动的实况及南北宋差异之所在,也有助于重新检讨韩明士(Robert Hymes)教授论著的观点(19)。
    以上八个议题,是个人综合南宋中晚期历史发展,所提出的观察重点。这样的观察,不免有主观与视野的局限,一定有很多不足或偏颇之处。我是希望藉此呼吁宋史学界加强对南宋中晚期的研究,使学史者对宋史的了解能前后相贯,而非重前轻后,同时,研究的层面也能在既有议题的基础上有所扩大,而非固守陈规;更希望从更宽广而且客观的角度去探讨这一个时期的各个面向,不是只从衰亡负面的眼光,主观评述与论断这段近四十年的历史。
    三 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十年前我曾撰文呼吁宋史学界重视南宋史研究。当时提出和战、经济重心南移与人物研究三个已有研究但尚待扩展充实内容的议题,以及皇位继承与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士人角色转变三个仍待深入探讨的议题,来扩展南宋史研究的内涵(20)。二十年来,学界对经济重心、人物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士人角色的转变等议题,透过不同侧面进行研究,成果不错。不过对南宋中晚期的研究,尚属浅尝阶段,仍有很大开展空间。
    何以南宋中晚期的历史,较难吸引学者目光。依个人粗浅的了解,可能与三方面有关,一是如同前言所述,学史者仍囿于传统习史的观点,认为研究一个朝代,对朝代初创时的关键政治因素与制度建置,进行探讨,即能掌握这个朝代发展的重要脉络,是首要工作,其他无足论,因此对晚期乃至政权鼎革较少关注;二是半壁江山的南宋是中国史上最卑弱的朝代,其政治作为虽承继北宋,但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外,整个朝代却更消极;外有强敌,内有权臣,不事振作。况且对肇造亡国祸端的晚期政局,只能以腐败无能观之,实无足深论。以上二种观点,或囿于传统以成败论史,或与民族意识有关,均属政治史角度的观察。
    第三方面则是资料的零散且未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有利于研究领域的开展。在学界的努力下,历史研究由于新资料的发掘与新理论、观点的运用,不断开发新议题,发展新领域,昔日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已由小邦蔚成大国,而这些领域的开拓实与资料的运用有关。宋朝是中国印刷术发达的时代,留下相当丰富多样的文献典籍,而官方编纂整理的史料得以留传下来,尤为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其中几部内容详实、资料丰富的典籍,更是了解宋代变化的重要凭据,像李焘编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凡520卷,是掌握北宋哲宗以前史事的重要资料;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凡200卷,是了解宋高宗一朝的重要史籍;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250卷是观察两宋之际宋与辽金关系及宋国祚变化的重要资料,这三部典籍都是孝宗以前的编年体史料。清人徐松编辑的《宋会要》则是保留大量且多样嘉定十七年以前的官方资料,以时系事,分类著录,虽不完整,却是掌握宋代史事的重要文书。这些书多成之于《宋史》之前,内容更为完备丰富,是长期以来宋史学界研究的重要典籍。此外,宋朝亦留下大量的文集、编年史类书、地方志、笔记小说、金石、墓志及出土文物乃至佛道等资料,都是探索不同议题的重要资源。由于有这么多丰富的资料,使宋史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也使宋史的研究兴起虽晚,却因能引发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重大变化与转折的关键,掀起国际汉学界研究与讨论的热潮。
    南宋中、晚期历史研究的转弱,则与资料的性质及其运用的关系更为密切。就文献的总量观之,南宋的资料多于北宋,内容更为多样性,但这些史料中,编年史籍如《要录》与《会编》记事止于高宗一朝,《宋史全文》则均失之简略,《宋会要》对理宗以后,更佚失无存。要对南宋中、晚期历史进行研究,多须依赖地方志、文集与笔记小说等史料,但这些典籍记载的内容,不是失之过偏(一地),就是分散零乱,难以汇整。《文集》尤以个人为主,从其本人的角度,记录他一生学术仕历、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的片断事迹,失之零碎,其中与人交流或论事,所涉的时间与人物,尤多隐晦,不易探究。而且大量的个人文集触及不同问题,观点各异,立场不免偏颇或互有出入,难以很快汇整出较全面性的观察,因此除了对较集中性的议题有所讨论外,成果较少。理宗以后既缺乏可资印证的史籍,论述更难周全,这都说明资料的性质影响研究议题的开展。
    更确切地说,对宋人文集的不够重视及疏于细探,是南宋史特别是中晚期历史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文集既然是观察南宋史特别是晚期历史的关键资料,虽然零散,研究者仍须直接面对,并有效运用。余英时教授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无疑是利用文集探讨南宋中期政治文化史最好的例子。余教授经过多年熟读文集,扒搜整理,对朱熹及其同道在孝宗、光宗二朝参政议政及朝政变动,作出深刻的析论,其中许多精辟的见解,都是细究当时几位名儒的文集所提出的。可以说这本书中最具创见的观点几乎全赖文集。这一例子传达一个重要讯息,就是深透个人文集可以挖掘更多历史真相。朱熹所处的时代,是在其他史料较多的南宋中期,若欲探究中晚期历史,文集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深读史料是深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前辈学者研究宋史,习惯于从深读重要史料入手,既赖以全盘掌握重大政局变化,也可以从中找到重要议题,将之与历史变化结合,提出具创见的论点。研究北宋历史者通读《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初期则深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是奠定研究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是学界训练学生的重要法门。陶晋生教授与王民信教授早年细读《续资治通鉴长编》,从中搜集整理宋辽关系史料,不仅编辑出版《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辽关系史料辑录》三册(21),陶教授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富新见的《宋辽关系史研究》一书,就是很好的例子(22)。不过,这种透过深读史料作为深化研究的风气已在学界逐渐消退,尤其随着社会科学理论深刻影响历史研究之后,研究者先有问题或想法,接着谋求尽速寻找史料来印证观点,急于求成,因此翻阅、泛读的风气大兴。既有的深读、细读史料的训练被忽视之后,大量具新义的论文如潮涌般出现,但与历史环境的距离越远。特别是大量汉文资料库的内容成为研究的利器之后,研究者习于以关键词透过检索的方式来搜集资料,加以串连,以之与理论相结合,得以快速地制造出颇为新奇或具新见的论文,但这些以工程的模式建置的资料库,由于急于求成,校对不精,版本非善,已使质量参差不齐,若仅将个别词汇串联成论文,不仅跳脱与当时文义的关系,易造成误读误解的现象,甚或超脱时空背景,将事件孤立化与扁平化,论点固然创新,但是否深刻,实待检验。这种研究若有丰富内容的史书相印证,尚可避免疏误。像南宋中晚期可以考稽的编年文献零散,若不透过论证与细读,更可能形成空疏之论,影响论文的质量。因此,研究这段历史时,借助于资料库之外,回归传统训练,善用并深读文集资料,无疑是强化论文质量的重要法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