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战争中的典型战略预案评析(3)
(二)就及时性而言,是指制定战略预案之时必须充分关注到统一战争的具体进程,在此基础上把握关节点,适时完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转折,使统一大业进入阶段性乃至超越性发展的轨道。这是统一战略预案是否成功的突出标志。在历史上,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运用,就鲜明地体现了战争决策者在制定战略预案过程中注重时效性,把握转折点,最大限度创造有利战略态势的基本特色。换言之,秦国决策者的每一次战略预案的制定,都与统一战争的进程密切联系,若合符契,都是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所提出的阶段性运作纲领。 秦统一六国,完成于秦王嬴政在位阶段。但是,秦始皇能够“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1](《古风》之六),却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秦国多代君臣长期奋斗的结果,秦始皇不过是为这一伟大事业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历史终结者,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12](《贾谊传》),指的就是这层意思。这意味着,秦国能在战国七雄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中间曾有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转折点,而它们又恰恰都被秦国战略决策者所捕捉到了,都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从而确保秦国的统一大业不断由一个阶段跨越到新的阶段。循序渐进,终于大成。 秦国致力于天下一统第一阶段的战略预案,是商鞅提出的《商君策》。它的核心是从地缘战略的高度指出了魏国为秦国的“腹心之疾”。提出秦国要挥师东进,争夺天下,就必须先行扫除魏国这一障碍,“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因为魏国雄踞中原核心地带,“独擅山东之利”,堵住了秦国东向发展的道路,对于秦国来说,除了以魏为主要对象,从其手中夺得中央核心地带之外,别无其他的选择。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则“秦据河山之固”,便可“东乡以制诸侯”[13](卷68《商君列传》),在统一兼并事业中占据十分有利的战略态势。 至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条件,商鞅也作出了周密的论证。他指出,其一,秦国经数年变法,已见成效,这时应继续实行富国强兵的国策,造就实现“东乡以制诸侯”这一既定军事战略目标的坚强实力和后盾。其二,以外交配合军事斗争,谋求“诸侯畔之(魏)”的局面出现。商鞅认为,要对付战国初期头号强国魏国,仅仅依靠秦国自己的力量还不行,“以一秦当大魏,恐不如”[13](卷68《商君列传》),必须借助别国,最好是借力打人,坐收渔利。其三,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战略地理条件,尽快占据山河之险,“据河山之固”,为东出中原,角逐天下,完成统一,创造必要的机会。 历史恰恰为秦国提供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契机。一是当时魏国的西进势头在受到秦国的顽强抵制后暂缓下来,自设置西河郡之后再无大的动作,并一度因秦的反击和东、南两个战略方向的威胁上升而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减轻了对秦国的压力。二是东方的战略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迅速崛起的齐国成了魏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魏国的霸权受到齐国的有力挑战。魏、齐两强利益的碰撞使得双方面临着矛盾的激化,战争已不可避免。其三,魏国与传统盟友韩、赵二国的控制与反控制正在愈演愈烈,三晋一体的局面已濒于崩溃。凡此种种,都使得魏国无暇西顾,于是便为秦国的东进提供了良机。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这个战略方案,坚决抓住魏国“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即马陵之战后魏国独霸中原战略格局被打破的大好时机,开始了秦国大举东进的军事行动。马陵之战的当年,商鞅便率军攻魏,次年(前341年),秦又与齐、赵会盟,共同伐魏,多次大败魏军。此后,秦对魏的战略进攻有增无减,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秦将公孙衍率军大败魏师于雕阳(今陕西甘泉南),俘虏魏将龙贾,歼敌45000人,魏国被迫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次年,秦出兵助魏国击楚,战后魏国为了酬劳秦国的助战,又不得不将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献给秦国。秦国几代国君的宿愿至此终于如愿以偿,秦国由此完全控制了西河(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南段)天险,从而能据崤、函之利,大河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事实上百年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恢宏历史场景的上演,正是《商君策》合乎逻辑的圆满句号。 如果说,《商君策》是秦统一六国起步阶段切实可行的战略指导方案,那么范雎向秦昭王进献的《客卿对》[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则可以视为是秦统一六国关键阶段用以指导统一大业实践的战略预案,是秦国在拥有强大战略优势地位背景下,恰到好处地发挥这种优势,使统一进程得以更健康更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果从公元前476年算起,至魏国人范雎入秦时,战国的群雄争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来年。秦国的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这是因为多极之间的互相攻伐,合纵连横,分化整合,使得关东六国或早已辉煌不再,或日暮途穷。如齐国在遭受乐毅统率的五国伐齐之役的重创后一蹶不振,丧失了角逐关东称雄天下的实力;楚国则因楚怀王误信张仪之言,“绝齐”而自陷孤立,加之屡受秦国的军事打击,国势日衰。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兵连祸结,尤其是伊阙一战,痛遭秦军打击,阵亡将士多达24万之众,实力丧失殆尽,国势风雨飘摇,自保尚且不暇,更遑论抵挡秦国虎狼之师,其最终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夺取西河形胜之地后,一直根据天下形势和各国关系的变化,以外交配合军事,交替实施东进和南下的军事行动,并夺取了巴、蜀,另辟战略前进孔道,已是一枝独秀,雄视天下。由秦国担当统一全国,结束割据的历史重任的形势正日趋明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