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轴心国内部矛盾探析(3)
然而,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决心已定,墨索里尼的信只能进一步加深德国对意大利的猜疑,扩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重建波兰国能否结束战争、德国人能否西线必胜、英法俄谁是法西斯的头号敌人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德国即将与西方开战的时候,意大利却致力于加强同英法的贸易,意大利用向英国出售飞机发动机和教练机来换取其必需的煤和海上通航的便利权。[(22)]这种贸易遭到了德国人的强烈的抨击。戈林曾指出,德国人根本无法理解,作为盟友的意大利,怎么会向自己的盟友的敌人提供飞机发动机和教练机呢?[(23)]意英贸易进一步加深了意德之间的矛盾分歧。 然而面对德国的一连串胜利以及1940年4~5月的频传捷报,墨索里尼无法抵御作为胜利者一员分取参战胜利果实的强烈诱惑,他坚信:德国的胜利将是了不起的,但是,前线指挥员向他提供的有关军事上缺乏准备和几乎完全缺少人力物力的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无法立即投入西线以加大未来分赃谈判的砝码,不得不将干涉时间推迟到6月10日。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战线上开始了军事行动,然而刚刚开战不到一周,贝当方面就提出停战要求,对这种来之如此容易的战果,害怕将来说话没份量的墨索里尼感到出奇的愤怒,但是屈于希特勒对法的温和态度的压力,不得不放弃那份应得的战利品。在与法国停战后,墨索里尼打算参加预先的对英进攻的计划,但却遭到了希特勒的婉言拒绝。[(24)]希特勒向墨索里尼说明意大利的任务在于进攻埃及和苏伊士,而把意大利从欧洲战场上支开。 1940年8月初墨索里尼企图与俄国接近,并向南斯拉夫进攻,9月份,他计划对希腊采取军事行动。但柏林当局却下定决心要保持巴尔干的和平,以利西线战事。而当德国后来派遣军队到罗马尼亚去的时候,墨索里尼对又一次被置于既成事实之外而感到非常愤恨和不平。意大利人终于尝到了在一旁观望的“穷亲戚”的苦头,一次次地被排除在战争利益之外。在对俄战争爆发之后,德国不断增长其政治优势,它把其军事控制范围扩大到意大利半岛,这是德国不信任意大利能保持沉默和效忠德国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加之其他因素,意大利对德国这个盟友产生了新的怨恨。意大利的反应(阿尔卑斯山大壁的建立、停止派遣工人到德国)更加深了德国对意的怀疑:意大利准备单独媾和。德国还采取了“女武神计划”来防备意大利的背叛和垮台,驻扎在因斯布鲁克的三个德国师团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在半岛上进行军事干预。[(25)] 此外,促使德意盟国之间产生矛盾并引起意大利方面不信任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德国关于欧洲“新秩序”的构想。[(26)]该构想围绕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多瑙河盆地等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利益、归宿问题,双方展开了会谈和激烈的争论。会谈的消极结果引起的失望,加速了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的垮台。 意大利、德国为了共同利益,结成了同盟,但是同盟是建立在不真诚、不信任、不完全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有关对波兰的意图,他(里宾特洛甫)的谎言太多”[(27)],“我(齐亚诺)谈我的想法,毫不犹豫地,话不中听,但很坦率,他(里宾特洛甫)仍无动于衷,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渺小”[(28)],它们并非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结盟,在德国人眼里意大利是必须服从自己、跟随自己的附庸。对德国,意大利至少齐亚诺不是太柔顺的,“每当我站在似乎与领袖(墨索里尼)相对立的立场,那也是为了维护领袖,抵御外来进攻的主张,这一直是我愤恨难消的真正内在原因……自从萨尔茨堡那些日子以来,我对德国人就产生了这种愤恨,并一再表明过”[(29)]。 产生这些矛盾分歧的重要原因似乎是意大利没有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即使希特勒满足意大利的要求,向意大利提供清单所列的全部物资,意大利也不会参战,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战争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盲目地以条约为义务去追随柏林方面,特别是齐亚诺的力量不可忽视,因为“柏林对付意大利的政策不过是阴谋、谎言和欺骗的大杂烩。他们从来不把我们当伙伴,而总是把我们当奴才。他们每次采取行动从不通知我们,甚至连各种最基本的决定也是在付诸行动之后才通知我们”[(30)]。这种虚伪的欺骗的态度,加之对现实的明显的误解,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法西斯矛盾对德意法西斯联盟起了一种无声的腐蚀作用,使法西斯独裁者势单力薄,加速走向灭亡。 二、同一旗帜下的“单干户”:德日矛盾 轴心国内部矛盾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德日之间的矛盾。在德意日三国关系中,如果说,德意关系属于主宰与附庸的关系,那么德日之间的关系则是东西两个法西斯平起平坐的关系。尽管后来他们出于各自的目的,建立了轴心,组成了法西斯反共同盟,但实际上,德日两国各行其事,成了同一旗帜下的两个“单干户”,在信誓旦旦的“轴心”和同盟的反共旗帜下,德日两国都曾把它们之间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首先,在中国问题上,德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日本所炮制的伪满洲国不予承认,而且不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动。19世纪以来,德日在中国都有着各自的势力范围。日本惯于利用欧洲国家无暇东顾的机会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进而想独霸中国。历来德国总是跟英法一起反对日本的侵华政策。从1931年到1938年2月的长达六年半的时间里面,德国没有承认日本法西斯控制的伪满洲国,而且对日本在华的进一步的扩张战争,表现出极度的冷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德国派出了海因里希·施内参加的国际联盟调查团,在国联内部,与英法等西方国家共同谴责日本所炮制的“满洲国”为非法(尽管这种谴责无济于事,但这是德国对日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希特勒上台后,继续执行前政府的对华政策(援蒋反共),继续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团。冯·塞克特元帅就曾于1933年、1934~1935年两次访问中国。1934年8月23日两国缔结了德中贸易协定,1936年4月8日,在德国国防军实力人物、纳粹党员冯·莱西诺的努力之下,两国又缔结了德中借款协定,[(31)]德国以1亿帝国马克的巨额贷款帮助国民党政府建立军事工业,另一方面,德国则通过向中国供应兵器、铸铁和炼钢设备,从中国换取它重整军备所急需的钨锑等贵重金属以及其它战略物资。[(32)]而这时日本正在从中国东北和上海等地准备大举入侵华北中原地区,危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可见在这期间,德日的关系不是太和谐的,最起码在中国问题上是这样。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