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与现代中国(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时殷弘 参加讨论

这个不足表明,对一个个具体史实的实证探究尽管是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一大前提,但不能代替关于历史过程和状态的宏观思想。足够广泛和严密的宏观思考意味着史事探究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和各局部之间的连贯性,意味着揭示历史动态的深层含义,也意味着史述本身的简练明晰。就国际关系史研究而言,要形成此种宏观思考,或许应当借助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44)。
    注释:
    ①例如博洛廷的《修昔底德》David Bolotin,Thucydides,斯特劳斯和克罗塞合编《政治哲学史》Leo Strauss and Joseph Cropsey eds.,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芝加哥、伦敦1987年第3版,第7-32页;肯尼迪《马汉对麦金德--对英国海权的两种解释》Paul Kennedy,Mahan versusMackinder:Two Interpretations of British Sea Power,肯尼迪:《战略与外交(1870-1945)论文八篇》Strategy and Diplomacy,1870-1945:Eight Studies,伦敦1983年版,第43-85页。
    ②关于分层(stratification)和国际政治规范,参见霍尔斯蒂《国际政治分析框架》K.J.Holsti,International Politio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克列弗1977年第3版,第30-31页;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纽约1977年版,第67页。
    ③《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我国大陆学者研究述评(1979-1993)》(提交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成立会议的论文,1994年3月。该文将在会议论文集中发表)。
    ④《20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世界历史》1992年第3期。
    ⑤关于威尔逊国际政治观的最佳历史阐述,当推莱文著《威尔逊和世界政治--美国对战争和革命的反应》N.Gordon Levin,Jr.,Woodrow Wilsonand World Politics:America's Response to War and Revolution,牛津1968年版。
    ⑥参见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第7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邓楚川《威尔逊与中国》,杨生茂、林静芬编《美国史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关系史》还谈到了二十一条问题上英国态度的变化及其对美日两国的影响。
    ⑦参见科恩《美国对中国的反应》Warren I.Cohen,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纽约1980年第2版,第94页;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316页。
    ⑧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第316页。
    ⑨见王明中《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丁名楠、张振鹍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⑩蒋相泽、吴机鹏主编《简明中美关系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161页。
    (11)前一种意见可见孔庆山《华盛顿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海振忠《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北方论丛》1984年第1期。后一种意见可见蒋相泽《中国和华盛顿会议》,《中美关系史论文》第1辑,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沈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在华新角逐和日本侵华策略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2)参见胡德坤《九一八事变与绥靖政策》,《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王明中《满洲事变与史汀生主义》,《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年版。
    (13)类似的观点见高二音《“门户开放主义”与“大陆政策”--围绕“九一八”事变的美日外交》,《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李庆余《3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新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4)关于这三次贷款,参见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Michael Schaller,The U.S.Crusade in China,1938-1945,第2章,纽约1979年版;任东来《围绕美国贷款展开的中美外交》,《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6期。
    (15)严格地说,这一状态显然并非始于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是始于1943年底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有关的阐释见时殷弘《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近现代国际关系·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88年第3辑)。其间两年里影响中美关系的国际政治因素主要是美英之间和中英之间因同盟作战而来的战略关系。应当说,这些战略关系未在《中美关系史》中得到足够的展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