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环境(4)
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除了为促成现代化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社会主体力量外,还具备了现代化所必需的两个社会特征,即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社会特征使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发挥了充分的效能。英国土地贵族阶级从两重意义上说是开放的,一方面,贵族的爵位和地产实行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势必离开贵族集团另谋仕途或去经商;另一方面,上层中产阶级成员可以凭其资本实力,购得土地、选区和骑士或绅士的衔头,个别可以买到爵位而跻身于贵族行列,或与贵族联姻,希望儿孙有朝一日成为贵族。乡绅正是这种开放性促成的一个不定形的社会阶层,处在贵族与中产阶级的重叠之外。乡绅当中有贵族后裔、富裕商人、大企业主,也有大农场主的后代。这个阶层是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特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难以找出与其相应的阶层。乡绅以下的社会阶梯上,各层次间的界线更加模糊。商人从事贸易,也可控制和经营企业;小业主既是经营者又是直接生产者;自耕农会是农场主,也会外出兼营手工业,乃至充当工资劳动者。因此,社会阶层向社会个人开放,社会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结果使社会结构内部总是充满活力。 与社会开放性相联系的是社会流动性极大。社会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个人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社会的区域流动主要是工资差别、圈地运动以及乡村工业的发展及其不平衡造成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以及混合型农业区的农民不断流向城市、集镇和工业区,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乏。社会的职业流动更加容易,特别在新兴工业区更为明显。此外,英国家庭中流行的“周期性仆从”制也鼓励青少年较早地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15〕。商人和企业主则经常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地改变投资和经营方向。这种社会职业流动过程是现代化环境形成的内在要素,它在经济动荡和重组的过程中,加强了社会反应的灵活性,有利于资本和劳动力及时地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的经济地位流动表现为社会阶级和阶层内部的分化和流动。在手工业生产部门,掌握原料分配和产品销售的商人上升为企业主的颇为多见,也有一些企业主是由熟练工匠转化而来的。出身贫寒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乡绅者也大有人在。东北部最大的煤商和盐商威·柯斯特沃思原来是一个蜡烛商学徒,后来成为大商人和化学家,是伯明翰纺纱厂和化工厂、苏格兰卡隆冶铁厂和伦敦大面粉厂的合伙人和康沃尔铜矿企业的大股东。当然,社会地位的流动不全是向上的,乡绅和商人的破产也是常见的。至于农村中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 总之,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社会结构中正在孕育着现代化的社会母体--“三层式”结构。这种结构以广大的劳动大众、阶级社会的基本生产为主体力量,并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这种社会结构更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因素的变化,而且对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化又能作出灵活反应,使英国的工、农、商、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不同于大陆各国,也使英国的人口变化、资本积累和科学发明不同于大陆国家,从而为现代化的开始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四、新教精神为工业化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托尼的《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都已注意到清教主义对工业化的巨大作用。清教的“先定学说和上帝选民意识”,被马克思确定为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部分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出一种新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英国清教的出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对经济发生真正影响则是在复辟时期各种极端清教派别如圣公会、教友派、长老会、再洗礼派、独立派以及千年会等的出现之后。他们在反抗国教迫害的斗争中获得宗教宽容、合法存在的地位和信仰自由的权利。然而在宗教界和社会上仍然遭受歧视,法律和教规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但给他们留下了在工商业活动中寻求发展的机会。清教各派组合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圈,并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了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确立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行善赎罪、勤俭劳作与上帝选民意识融为一体,形成了新教精神。英国清教各派对生存目的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颂扬上帝是存在的目的和(存在的)一切”。这一认识例示马克斯·韦伯称之为“价值理性”行为的劝世活动〔16〕。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注重来世的观念被“功德行善”和注重现世生活所取代。用清教时代解释新教精神的权威巴克斯特的话来说,“一个救世良方是……通过永不停息、坚持不懈的劳作改造尘世、征服尘世的诱惑,乃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公益服务是对上帝最伟大的服务。”〔17〕在清教主义的概念里,上帝的遴选是靠“行善”来证明的,要“行善”,在个人的职业中刻苦劳作是必要的,因为劳动能使人取得职业的成功,这乃是追求的目标和救世的标志。这样,社会功利标准取代了赞颂上帝的标准,社会功利主义被确立为新教精神的核心。 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用威斯利的名言来概括,这种价值取向便是:“尽你之力赚钱,尽你之力节俭,尽你之力舍予。”〔18〕这种价值取向也表现在清教徒的职业选择上。巴克斯特在他的《基督教指南》里对职业选择的必要性和职业分级排序作了精心的论证:“假如其他条件都不变,则应选择最能为公众行善的职业。按可取程度为度的各种职业是:学识型职业、农业、商业、和手工业。”〔19〕学识型职业的突出地位是与他们注重谋利教育相一致的。谋利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为:数学、物理学和语言。这些学科的选择也例示清教思想的价值取向,数学代表理性主义,物理学代表经验主义,语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