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长期的、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就苏联国内的主观来说,大体上有:1.长期以来苏联国内经济存在严重问题,苏联经济建设的高度集中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和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已经阻碍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在美苏争霸中长期以来苏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苏联成了军事上的超级大国和经济上的二等国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斗争中处于劣势;3.苏联自斯大林执政以来国内严重的民族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机;4.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以及在揭露过程中带来的冲击波,激化了苏联多年来对东欧的霸权控制带来的东欧人民强烈的反苏情绪,东欧的历史性巨变对苏联解体同样起了促进作用;5.苏联在经济改革上的严重失误,从拒不改革到冒进转轨,造成严重混乱,进而发生动乱;6.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以来,苏联从极左到右,使得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使国内某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乘虚而入,以至泛滥成灾。有的论者强调1985年以来戈尔巴乔夫个人葬送了苏联,有的论者强调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使苏联瓦解。这种把苏联解体归于一个人的作为和外部原因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标志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表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反映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暂时的严重挫折,全球范围出现了民族主义新浪潮和右翼势力的抬头。 雅尔塔体制以有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它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因为乞求西方国家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敌对态度和和平演变策略是不可能的;指望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垮台或在失误中自我削弱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没有什么救世主,不要夸大外来说,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在和平共处和竞赛中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摆正经济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位置;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摆正发展和改革、改革和稳定的关系;3.苏联模式导致了两大体系45年较量的失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指望靠军事优势和军事讹诈只能得势于一时,终究还是要靠在经济较量中决出胜负;指望靠意识形态的功能并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将导致轻视和放松对发展经济的重视,并对客观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负面影响的惩罚。 雅尔塔体制结束后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这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势。和前两次国际关系格局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紧密相联不同,新国际关系格局建立的提出是在和平突变的形势下发生的,因此,不会在短期内形成并界线分明的,它需要有一个站队期,有一个过渡期。 四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雅尔塔体制结束也有数载,人们翘首迎接21世纪也只剩下了不到5年的光景。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既是可贵的机遇又是严重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机遇是:雅尔塔体制解体后,多极格局形成,世界主潮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给我们提供了同步发展的机遇。经济和科技竞争成为重要的斗争形式为我们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具有竞争力,这为振兴中华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了最佳机遇。 然而,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也面临严重的挑战。毋庸讳言,社会主义的中国实际上被推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的前台,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一极。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十分尖锐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转轨,并无先例可循。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解决发展和贫富悬殊问题,日益尖锐。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预言:“在今后的数十年中,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中国可能会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取得经济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淡化。”⑤显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西方世界的经济已由萧条和缓慢发展期逐步转入发展期,有关中国复关和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的激烈竞争已见面临挑战的端倪。与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间的激烈竞争也将有增无减。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的竞争力,而在这一领域,1994年前5名的顺序为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地区和德国。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许多事要做。我国多次宣布,要在本世纪末实现人均GNP800美元的“小康”目标。据1994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宣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RMB,比上年增长11.8%,人均3650元,合432美元。按此计算在12亿人口不变,美元和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及GDP增长不变的前提下,则1999年12月31日人均755美元。按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1992年中国人均GNP为470美元,人口11.62亿⑥;如果不按人均而按GDP翻一番来计算,则自1995-1999年底,由43800亿增加到87600亿,相当于13亿人口和汇率不变情况下的人均800美元,显然,实际这一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只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创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完全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迈向21世纪。 注释: ①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作用,参见拙文《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②参见拙文:《雅尔塔体制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 ③参见拙著:《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页。 ④参见拙文:《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 ⑤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273、295页。 ⑥《1994年世纪发展报告》表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