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十世纪英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陈祖洲 参加讨论

一定的经济政策总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在一定时期,一般有多种经济理论存在,但被政府接受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往往只有一种[(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也许会逐渐不符合本国的实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往往采用它们认为更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经济政策依据的经济理论非常重要。不了解一定时期的经济理论,就无法理解各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何采取这种经济政策,而不是那种经济政策。在20世纪,曾经对英国政府的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以下一些经济理论。
    一、局部均衡论
    19世纪70年代后,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国和德国工业发展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产值和主要工业品的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德国也直逼英国,但英国从殖民地和国外投资场所攫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美国和德国,它的经济实力仍是最雄厚的,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英镑仍是世界上最坚挺的硬通货,英国船队仍然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润,英国银行家仍然能向外国政府和企业界提供最大数额的信贷[(2)]。尽管如此,绝对优势毕竟丧失了。
    在绝对优势已经丧失,相对优势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英国是继续实行以往的自由贸易政策,还是像美国和德国那样,实现保护贸易政策?对经济是放任自由,还是加以干预?凡此种种,都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1890年,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
    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在《经济学原理》,尤其是在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马歇尔充分表述了作为剑桥学派核心的局部均衡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表述的一个主要概念是“均衡”。所谓均衡是相反两种力量所形成的均势,它“和一条弹线所系的一块石子或一个盆中彼此相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大体上一致”[(3)]。马歇尔通过增量分析,把均衡理论进一步运用到供求关系上,把供求关系归结为相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市场的一方是需求,另一方是供给。如果在某一供给条件下,市场的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卖者就趋向于增加供给量,而供给量的增加又趋于压低需求价格,提高供给价格,缩小二者的差距以趋于一致;相反,如果在某一供给条件下,市场的需求价格低于供给价格,卖者就趋于减少供给量,而供给量的减少又趋于提高需求价格,压低供给价格,使二者趋于一致,在两者之间达到稳定的均衡[(4)]。当供求处于稳定的均衡时,如有任何意外之事使得生产规模离开它的均衡位置,则将有某些力量立即发生作用,使它恢复均衡,“正如同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位置,地心引力将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生产数量围绕着它的均衡位置发生的种种动荡,具有相同的性质”[(5)]。
    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成了一战以前二十多年中英语国家经济理论的基础,并且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仍被经济学家奉为圭臬[(6)]。英国在这一时期经济政策上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由此推导而来。既然经济中的供求两种力量能自行调节产量和价格,使之趋于均衡,有什么必要依靠政府来进行调节呢?既然英国的相对优势还存在,能源源不断地从海外投资和海外贸易中获得巨额的收入,有什么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呢?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供求两种力量都会自行发挥作用,即使有可能造成供求的不相适应,但最终仍然会停留在某个均衡点上。
    由于经济均衡总是自行确定的,政府完全可以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在经济方面只要执行自由贸易和平衡预算政策,实行金本位制,并听任市场力量的自由活动去建立均衡,那么事事都会遂从人愿,进入理想境界[(7)]。同样,根据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自由放任思想,对经济危机主要依靠资本主义自身内部的力量,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来解决。经济危机是局部或偶然失调导致的均衡破坏,是从均衡破坏到恢复之间的过渡性衰退。因此,经济危机既不会十分严重,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政府无须加以干涉。如果加以干涉,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必然有损于均衡的正常恢复。由于经济危机是局部的、暂时的、偶然的过渡性失调,因此,失业人数不会太多,并且在性质上是摩擦性失业或自愿失业,只要通过市场机制,特别是工资的调节,失业问题即可以得到解决[(8)]。总的说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学说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极盛时期”的基础之上。它与英国当时还拥有的经济优势和实力是相适应的,同时也是英国对自身经济力量和经济前景的乐观展望的反映,是英国竭力想维持现状,而且自以为能够维持现状的信念的一种必然表露。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英国在本世纪初到一战爆发时,始终主张自由贸易、平衡财政和实行金本位制就不难理解了。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使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的充分调节而趋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在危机面前,正统派再也站不起来了。
    在这次危机前,英国历史上也爆发过多次经济危机。至于失业,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存在。一定量的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在现存的工业秩序中,没有什么能令人信服地保证劳工供需的完全一致。”[(9)]但在大战前,失业主要集中在船坞、码头、服务部门和小企业,失业工人主要是季节工和临时工[(10)]。一些学者在探讨失业的原因时,把失业主要归结为劳动市场机制缺乏效率。政府的对策是一方面建立劳工交易所,使劳动市场机制更有效率,另一方面进行失业救济,但救济金主要由地方当局和贫民救济委员会去筹集和开支。政府在改变劳工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这从一战前讨论失业问题的主要是贝弗里奇、韦勃夫妇这样的社会学家以及慈善组织协会、济贫委员会这样的组织中也可以看出。在一战前,失业问题更多地被看作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