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十世纪英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陈祖洲 参加讨论

从《通论》一书的标题可以看出,凯恩斯强调的是“一般”这个词,他的就业理论是关于一切就业水平的,而不是像一般经济学那样只涉及充分就业这种特殊情况。局部均衡论认为市场的供求能起自动的调节作用,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倾向。凯恩斯认为,这种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的理论,它的前提本身就有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通常的情况是经济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从充分就业到普遍失业,交替出现各种就业水平,而典型的就业水平是就业不足。《通论》集中考察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通常情况下存在的就业不足问题。凯恩斯把解决失业问题,从而达到并保证充分就业作为写《通论》的目的。在凯恩斯之前,传统的经济学要么否认具有普遍意义的失业问题,要么将失业说成是“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凯恩斯在继续袭用这两个传统的失业范畴的同时,提出第三种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即失业工人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低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凯恩斯在承认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的前提下,以这种失业为出发点,探索和分析失业的原因,并拟定救治的对策。凯恩斯认为造成“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针对市场上有支付能力和购买能力的需求而言的。只有既有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那种需求,才算是真正的“有效”需求,才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凯恩斯认为,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两者又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定律的制约。边际消费倾向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由于流动偏好引起的利息率偏高造成投资需求不足。由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斥市场,引起生产缩减,这样势必造成解雇工人,使社会就业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于是,非自愿失业的出现不可避免。由于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必然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要消除危机和失业,就要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消除呢?凯恩斯提出必须依靠政府调节经济。具体办法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尤其是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以弥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通论》出版后,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西方各国逐渐趋于兴盛。一些信徒对凯恩斯歌颂备至。有人把凯恩斯的《通论》同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一起列为政治经济学家写过的三本“确实伟大”的著作之一[(21)]。有的信徒甚至把凯恩斯的理论对古典学派的“革命”比作哥白尼在天文学、达尔文在生物学、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革命[(22)]。尽管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很快被英国许多经济学家接受,尽管人们对经济危机的性质的认识愈来愈深入,但凯恩斯主义似乎并没有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经济政策产生任何显著的影响,英国政府的实际政策在整个30年代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直到1939年,凯恩斯对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仍很有限。人们只是听他的,他的建议却很少成为政策的依据。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大战等于给英国人上了一堂凯恩斯主义理论课。1944年,英国政府公布关于就业政策的白皮书,表明政府开始承担就业水平的责任,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被官方接受。战后,英国在经济恢复以后,便开始将凯恩斯理论付诸实践。
    三、货币主义理论
    英国在结束战时控制以后,从1951年至1973年实行以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30年代大危机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逐渐淡化。“战后的周期比之于战前的周期,有如蜥蜴比之于恐龙”,如果说“战前的周期是城市街道上自由往来的老虎,而战后的周期则不过是关在笼里的老虎”[(23)]。
    然而,在战后20多年所谓“繁荣”的假象下,一些问题被掩盖了。一方面,自60年代末开始,通货膨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1950至1967年,英国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平均增长率为3.8%,1968-1973年,零售价格平均增长率为7.5%,消费价格平均增长率为6.5%[(24)]。另一方面,60年代末失业率开始上升。据统计,1956-1966年,英国自然失业率和男性失业率平均为1.96%,1967-1974年,自然失业率为4.12%,男性失业率为3.78%[(25)]。这样,从60年代末开始,英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缓慢增长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经常性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这两方面互相融合,交织并发。西方经济学家称这种并发现象为“滞胀”(stagflation)。
    失业和通货膨胀在英国都不是新的现象,但两者同时出现却是前所未有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的。1965年,牛津大学曾出过这样一道考试题:“零增长、急剧的通货膨胀,大量的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能否在经济中同时存在?”答案是这种集各项失败之大成只能出现于不发达的国家之中[(26)]。但这种不幸的局面还是在英国出现了。
    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种双头怪物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遭到破产。这种理论既不能否认这头双头怪物的存在,又无法解释其出现的原因,同时更无法找到摆脱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现象的途径。而政府的政策由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这两个过程。它既想用膨胀性的政策来克服失业,又想用紧缩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反失业需要刺激生产,这样会把通货膨胀率推向新的危险的水平,而反通货膨胀会使有效需求减少,使失业现象持续下去或更加恶化。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现象,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指望通过其它手段加以解决,如辅之以收入政策等。然而卡拉汉政府时期以限制工资增长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政策,不仅没有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反而成为引逗通货膨胀这条公牛的红布。
    对战后出现的这种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的现象,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甚至在就业还比较充分、失业率相对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即对需求管理提出各种批评,主要集中在税收的经常变化、“停停走走”以及过多的“微调”方面。但这些批评很难说究竟是对需求管理技巧不够熟练的批评,还是对需求管理寻求实现的目标的批评[(27)]。60年代,麦克米伦和威尔逊政府采取促使经济更快增长的政策,标志着对凯恩斯主义反动的开始,但真正破坏“凯恩斯共识”的是70年代的事件,即70年代初保守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1973-1974年石油价格的冲击所造成的经济运行状况的迅速恶化[(28)]。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将英国经济的各种不当都归咎于凯恩斯以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