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十世纪英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陈祖洲 参加讨论

对需求管理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需求管理期间经济的波动。在实行需求管理的绝大部分时间中,英国经济的波动比较大。至于这种波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需求管理目标的变化,或需求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未能实现固定目标并不清楚。但造成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地改变自己关于经济运行顺畅所需的就业水平的看法,而需求管理各目标之间的冲突,使政府认为需求目标变动十分必要。对需求管理目标的变动原因,有人归之于争取选民的需要;有人归之于高需求的年月会导致支付困难和通货膨胀,因而随之辅以紧缩需求,造成波动。
    第二,需求管理的技术机构不适于其任务,即预测的就业水平和政府试图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差异。因为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预测水平一致,如果预测有误,则会导致政府采取不同的或错误的措施。1955-1974年,财政部所作的预测的平均差错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这意味着实际失业率与预测失业率之间的偏差为0.4%[(29)]。
    第三,需求管理造成“经济不稳定”,即政策增加了经济危机周期的广度,降低了波动发生时的平均产量水平,如不采用这种政策,经济可能不会如此远离目标[(30)]。
    第四,认为相当时期的需求管理是不必要的。由于战后投资繁荣,世界贸易的恢复和自由化,并不需要实际发生的那种程度的国家干预。这是对战后广泛认为充分就业是由于凯恩斯、凯恩斯革命和英国财政部开明的看法的矫正。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与趋向充分就业主要是由于投资和出口[(31)]。
    第五,70年代通货膨胀加速时期,需求管理进一步受到批评。菲力普斯曲线及类似的研究表明存在关键失业率。当货币工资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或等于人均产量的正常增长率时,这种关键失业率应为2.25%。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应以此作为目标增长率[(32)],但财政部认为太高,60年代为1.9%,这本身就是温和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理论对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混乱和无奈,为新的理论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货币主义理论应运而生。货币主义(Monetarism)这个词是美国经济学家布伦纳(K.Brunner)在1968年7月发表的一篇题为《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的论文中首先提出的。但早在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密尔顿·弗里德曼就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说,奠定了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不过,由于当时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盛行,并没有在学术界确立其地位。60年代,弗里德曼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货币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70年代,货币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派,开始与凯恩斯主义分庭抗礼,成为“第一个意义重大的对抗革命的革命”[(33)]。
    货币主义以费雪的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但与费雪不同,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也影响商品与劳务总量或国民收入量的变动。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是比较稳定的,货币流通量、物价、总产量三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自行调整,走向新的均衡的趋势。因此,市场经济本身并不产生可导致长期不稳定的因素。市场经济会根据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在价格上作出反映,而价格上的调整又会相应地反映于生产,使生产很快作出调整。因此,只要货币供给量能按稳定的比率增加,价格就不会发生突然的波动,而生产所受的冲击也不会很大。通货膨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货币数量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具体原因是政府开支过多,而政府收入却远远不能弥补支出,由此造成的财政赤字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过大,过多的货币引起了通货膨胀,要制止通货膨胀,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中产量的增长相适应。
    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浦斯曲线关系[(34)]在长期内是不存在的,一旦了解到通货膨胀的存在引起实际工资率下降,工人就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以维持原来的实际工资水平,而只要工人的实际工资率不变,那么,通货膨胀就不可能使失业率下降。在任何时候,经济中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相适应的一种均衡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因此,不管生产率如何增长,都无法使一切想工作的人就业,这种失业既可以同通货膨胀并存,也可以出现于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提高通货膨胀率不可能消灭这种“自然失业”。
    货币主义由此推论,凯恩斯派主张的财政赤字政策不仅不能医治通货膨胀和失业,而且会使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损害。凯恩斯派主张的以调整利率为内容的货币政策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为影响利息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许多因素不是中央银行能控制的,而且调整利息率往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对货币供应量发生作用。有效的办法只能是采取有计划的稳定增加货币供应的做法,即按照经济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来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收到逐渐使经济趋于稳定的效果。此外,由于自由市场经济本身趋向于稳定,国家对经济的调节,特别是财政调节是有弊无利的,应尽量减少。由于经济中存在“自然失业率”,失业是不可避免的,靠扩大政府开支来消灭失业是办不到的。只有保证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让经济从国家干预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起来,经济本身才能产生自动吸收就业的力量,久而久之,除那些实在没有就业能力的人外,一部分失业者总会找到工作。
    这一时期,供应学派也对凯恩主义只重经济的需求方而忽视供应方提出了批评。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生产的增长始终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而生产要系的供应和利用取决于自由市场的调节。该派特别强调应重视萨伊定律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政府不应刺激需求,而应把供给放在首位。凯恩斯主义采取的大幅度扩大和紧缩货币流通量的做法,只能使市场受到更大的冲击,使市场难以发挥正常的调节经济的机能,从而使通货膨胀和失业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完全没有必要。在具体政策上,供应学派主张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稳定货币供应量,尤其是通过大规模减税来刺激供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