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在帝国废墟上重整河山(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余伟民 参加讨论

作为原俄罗斯帝国主体部分之一的乌克兰,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即迈出了独立的步伐,当时成立的政权机构--“拉达”曾宣布自己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1917年12月16日,苏俄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乌克兰有独立权利,随即,12月25日,在哈尔科夫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并得到苏俄的支持。1918年4月,乌克兰被德国军队占领。11月德国战败后,苏维埃共和国和“人民共和国”分别宣布恢复。1919年6月,波兰军队进入西乌克兰地区,同年12月,苏俄红军占领基辅,“拉达”政权被推翻。1920年俄波战争后,乌克兰被分割为二的格局基本确定,根据1921年3月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正式划归波兰,东乌克兰则维持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形式。
    另一个斯拉夫民族区域白俄罗斯在1918年也曾遭德军占领,德军退出后红军进入,并于1919年1月1日宣布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2月4日,苏俄承认其独立。1921年里加条约把白俄罗斯西部地区也划归波兰。
    此外,历史上原属罗马尼亚民族的比萨拉比亚于1918年1月被罗马尼亚军队占领,4月9日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但此举未得到苏俄承认,成为俄罗间的领土争端。(注:比萨拉比亚问题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可参阅拙文《从比萨拉比亚问题到摩尔多瓦独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总之,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期,俄国沿着帝国解体的轨道滑行,大部分被沙俄强行兼并的、原来有独立国家基础的非俄民族地区通过各种形式获得了独立。苏维埃俄国所继承的沙俄帝国遗产是一个版图已大大缩小了的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政府之所以接受这一现实,一方面是形势所迫,在国力空虚、外敌入侵、国内战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下,苏俄政府不仅无力阻止帝国解体的客观趋势,甚至被迫签订割让国土的布列斯特和约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口号和革命胜利后发表的《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都明确赋予各少数民族自决乃至分离并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这种政策取向不仅具有宣传的功能,而且也吻合于当时以世界革命的逻辑发动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按照这一逻辑,既然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引爆器,那么在俄国革命中打碎俄国的帝国结构就是革命的要求和必然,因为旧俄国的解体乃是走向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世界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过渡步骤。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民族和国家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相当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
    然而,形势的变化不久就改变了苏俄领导人在民族自决和国家版图问题上的想法。世界革命浪潮的低落和国内战争中红军向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进,从必要和可能两个角度促使苏俄领导层重新考虑俄罗斯联邦与其他民族共和国的关系,并把在帝国废墟上重建统一的多民族欧亚大国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苏联的筹建
    恢复原俄国版图的努力从国内战争中期开始,首先是建立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和战时经济联盟。1919年5月,俄共(布)中央发布关于军事统一的指示,要求俄联邦同当时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结成军事联盟,统一军队的指挥,集中管理人力和物质资源。根据这一指示精神,6月1日,有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代表参加的全俄中央执委会发布关于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指令,规定:统一军队组织和军事指挥;统一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铁路管理和经营;统一财政;统一各国的人民委员部。此后,苏俄又通过双边同盟条约进一步固定与其他苏维埃共和国的关系,到国内战争结束时,以双边条约形式与俄罗斯联邦结盟的国家有: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布哈拉、花拉子模和远东。(注:远东共和国成立于1920年4月,作为苏俄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国,1922年11月撤销。)这些国家形式上保持独立的法律地位,但在党的关系上,各国共产党均隶属于俄共(布)中央,苏俄通过党组织系统和联合人民委员部对各国实施领导。所以,国内战争中,苏俄在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已经部分地恢复了对旧俄国版图内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控制(除已完全独立的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和划入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以及回归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下一步,就是筹划将实际控制下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纳入统一的联邦国家,从法律上实现重建多民族欧亚大国的目标。
    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大在苏俄历史上具有多方面的转折意义,无论是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还是通过镇压喀琅施塔得兵变全面恢复国家的政治功能和确立政权本位的统治秩序,都表现出理想主义让位于现实主义的政策选择取向。苏俄国家政权的重新定位必然反映在对国家版图和体制结构的诉求上,如果说内战期间的军事联盟带有权宜之策的痕迹,那么,在俄共(布)十大上,恢复原俄罗斯帝国版图、建立大联邦国家已被明确为党的既定方针和近期目标。会议通过的《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的决议指出,各苏维埃共和国国防的共同利益、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生产力和各国间粮食的调剂都要求建立国家联盟,这是各苏维埃国家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决议还指出,国家联盟的一般形式是苏维埃共和国联邦。
    作为建立大联邦国家的一个过渡步骤,俄共(布)决定先在外高加索地区建立联邦国家,1921年11月,俄共(布)中央高加索局通过决议,要求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组成“外高加索联邦”。这一决定曾受到民族独立意识强烈的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抵制,当时任高加索局领导人的奥尔忠尼启则根据列宁的原则要求和斯大林的具体指示,运用党的纪律和组织力量压服了格鲁吉亚领导人(据列宁秘书福季耶娃回忆,奥尔忠尼启则等人曾宣称,要用“烙铁”把格鲁吉亚党中央委员的民族主义倾向“烫平”(注:福季耶娃:《回忆列宁》,俄文版第54页。))。1922年2月,上述三国共产党召开统一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联邦的决议。3月12日,三国政府代表签署了联邦条约,“外高加索联邦”就此成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