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汉史分期刍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 王云度 参加讨论

汉武帝在完成辉煌事业的同时,耗尽文景以来府库积蓄,加重了农民的困苦,其统治后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西汉帝国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趋势。但在经历了农民起义、太子起兵等一连串事件后,武帝追悔往事,颁布《轮台诏》,哀痛自责,申明“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25〕,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扼制了西汉帝国衰落的势头。
    第二阶段,汉昭帝始元元年至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49年),是西汉帝国继续发展的阶段,史称“昭宣中兴”。
    由于汉武帝晚年的醒悟与转变,使西汉帝国并未从此就迅速由鼎盛转向衰落。他的后继者昭宣两朝采取“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26〕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和,西汉帝国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国力。
    昭宣时,政治上继续采用“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他们十分重视吏治,严格地方官吏的选举,于是出现了像渤海太守龚燧、颖川太守黄霸这样的“循吏”。“汉世良吏,于是为盛”〔27〕,“龚黄”则成为后世为官的楷模。他们还重视平理刑狱,昭帝时曾颁布特赦令,宣帝则设“廷尉平”,专门协助廷尉决疑案,平狱。宣帝时相继平定西羌叛乱,设置西域都护,汉匈关系融洽。
    昭宣时,经济上屡次下令减免田租、口赋及其它杂税,颁布赈贷种、食和免债令。昭帝还颁布过“令民得以律占租”〔28〕的法令,宣帝还下令禁“擅兴徭役”〔29〕,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充实”〔30〕,“天下殷富”〔31〕。
    昭宣时,文化上进一步尊崇儒学。宣帝曾“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称制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32〕。
    (三)西汉后期(公元前48年至公元8年)
    这包括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在位期间,是西汉帝国衰亡时期,这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元帝初元元年至竟宁元年(公元前48年至前33年),这是西汉帝国转向衰落阶段。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元帝》七:“汉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断,然而无所伤于天下,石显仅逞于异已,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斫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王氏,元后之族也,王凤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为篡轼之阶,然非元帝之宠后族而早任之,帝崩,成帝乃假凤以大权,而帝无遗命。故曰:非元帝之咎也。”有些学者据此认为西汉后期不应从元帝开始,而应从成帝开始。他们忽视了王夫之紧接上文所说的话:“虽然,其所自来,抑岂非元帝隐伏之咎肇于不测哉?”西汉帝国的衰亡是不能直接归咎于元帝,但西汉向衰亡的转变则直接源于元帝,所以西汉的衰亡时期应从元帝算起。
    早在元帝为太子时,其父宣帝就曾指出:“乱我家者,太子也”。元帝“柔而好儒”〔33〕,继位后“颇改宣帝之政”〔34〕,“征用儒生,委之以政”〔35〕,“自是之后,汉无刚正之士”〔36〕。变对豪强的抑制为怀柔,“孝宣之业衰矣”〔37〕。不过西汉这时还有力量帮助匈奴平息内乱,恢复和亲。
    元帝即位之初,“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各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社会经济已开始衰退。不过元帝时还采取“省禁苑以予贫民”,“转谷振贷穷乏”〔38〕等措施,力图挽救经济的衰退。
    第二阶段,汉成帝建始元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前32年至公元8年),这是西汉帝国败亡阶段。
    成帝“湛于酒色”〔39〕,外戚王氏逐步控制朝政,王凤及王氏五侯“争为奢侈”〔40〕,统治日益腐败。哀帝昏庸,宠幸董贤,一次赏赐土地2000顷,甚至想让位于他。平帝年幼无知,政权完全控制在王莽手中。王莽毒死平帝,立孺子婴,不久由假皇帝成真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逐步形成了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新豪族地主势力。被汉武帝打击过的商人势力又重新抬头,一些富商的资财,“皆巨万矣”〔41〕。他们既可做官,又能兼并土地。官僚则通过贪污或皇帝赏赐成为巨富,以兼并土地,兼营商业。如成帝的经师、关内侯、丞相张禹,屡受赏赐,“前后数千万”,“内殖贷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贾,它财物称是”〔42〕。豪族地主无限制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愈来愈多,有的成为流民,有的成为奴婢。元帝时官奴婢有10余万,私奴婢则更多。成帝诸舅王谭、王商等拥有僮奴各以千百数。西汉统治集团的腐败和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的生活处于绝境。哀帝时鲍宣曾上书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43〕。为求生存,各地农民、奴隶奋起反抗,震撼了西汉统治,为王莽代汉提供了客观条件。
    西汉后期统治者亦曾采取一些减赋、振贷、省减诸用等措施以延缓西汉的衰亡。由于当时“天下无兵革之事”、“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44〕。另外,西汉后期统治者仍重视发展文化。“元帝多材艺,善史书”〔45〕。“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太学)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46〕。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指意,录而奏之。哀帝时,刘向之子刘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47〕。刘向撰有《别录》,是我国目录学的始祖,还是文学家、思想家。刘歆不仅发展了目录学,还是古文经学的开创者和天文学家。王莽执政时曾立古文经博士。西汉后期还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扬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