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若干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朱晞 参加讨论

拙作《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奴隶制度的论述》〔1〕、《为恩格斯辩--赫多泰处于农奴地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2〕、 《为马克思辩--古代世界的奴隶经济取决于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结论》〔3〕等几篇文字已经说明:古代雅典、 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是一种局部的特殊现象,并不是从原始社会直接发展而来的。所以,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这个历史公式是完全错误的,既不是马克思学说,也不是历史事实,而只不过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的一种误解。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错误公式被当成马克思学说广为传播,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思维定势,因此,现在要正本清源,恢复马克思学说的本来面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我相信人民最终将正确理解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说,“在古代世界,商业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总是以奴隶经济为其结果;不过由于出发点的不同,有的只是使家长制的、以生产直接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奴隶制度,转化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但在现代世界,它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结果本身,除了取决于商业资本的发展以外,还取决于完全另外一些情况”〔4〕。 恩格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奴隶服役。为了能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因此,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要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就还需要生产、贸易和财富积聚有更大的增长。在古代的自发的土地公有的公社中,奴隶制或是根本没有出现过,或是只起极其从属的作用。在最初的农民城市罗马,情形也是如此;而当罗马变成‘世界城市’,意大利的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非常富有的所有者阶级手里的时候,农民人口才被奴隶人口所排挤”〔5〕。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说明, 古代世界奴隶经济即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是商业资本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所以,需要高度发展的工业和“大规模农业”〔6〕。 正因为商业资本和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在“完全另外一些情况”下,通过战争等途径提供劳动力,从而形成了奴隶制生产方式。
    廖学盛同志在他的《从古希腊罗马史看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若干问题》〔7 〕一文中说:“原始社会牢固的基于血缘的氏族部落制度的整个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必然使最早自然出现的人剥削人的制度,沿着发展奴隶占有制的轨道前进……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需要指出,廖学盛同志从“原始社会牢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来解释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不科学的。
    恩格斯说:“氏族制度最初是不知道奴隶制的”〔8〕, “先要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恩格斯认为,先在内部产生剥削--“分配的不平等”是一种内部的剥削现象--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即以后来产生了奴隶制生产方式的雅典说,恩格斯曾提到:“提修斯所制定的第二个制度,就是把全体人民,不问氏族、胞族或部落,一概分为Eupatri-don(贵族)、Geomoren(农民)和Leniurgen(手工业者)三个阶级,并赋予贵族以担任公职的独占权”〔9〕。这说明, 提修斯时期已经存在着贵族和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原始社会牢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并没有使后者免受剥削;不仅如此,后来也没有使他们免于沦为奴隶,只是到了公元前 594年梭伦改革时,才由国家赎回以前被卖为奴的雅典人,并防止这种情形重演。只是在这个时候,恩格斯才说:“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10〕这说明,即使在雅典,也是先“剥削自己的同胞”,后“剥削奴隶”的。廖学盛同志说:由于“原始社会牢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的影响,“必须使最早自然出现的人剥削人的制度,沿着发展奴隶占有制的轨道前进”。这样来解释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不科学的,既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相对立,也不符合史实。
    那么,廖学盛同志所说的“原始社会牢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对历史的发展有没有影响呢?影响是有的。例如,马克思说:“罗马尼亚的情形就是这样,那里原来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公社所有制的基础上的……一部分土地是自由的私田,由公社成员各自耕种;另一部分土地是公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这种共同劳动的产品,一部分作为储备全用于防灾备荒和应付其他意外情况;一部分作为国家储备用于战争和宗教方面的开支以及其他的公用开支,久而久之,军队和宗教的头面人物侵占了公社的地产,从而也就侵占了花在公田上的劳动。于是农奴制关系随着发展起来”〔11〕。马克思这里论述的是在已经分解为小农经济的公社所有制的基础上产生农奴制的过程。他说,这是一个“久而久之”的过程;如果再加上原始共产制生产方式分解为小农经济的过程,那么,时间就更“久”了。为什么要经过这样一个“久”的过程呢?这就是受“原始社会牢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的影响,不可能在原始共产制生产方式解体后立即产生农奴制,而需要一个很“久”的否定原始社会上层建筑--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的过程。但是,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则是由经济因素--是小农经济还是商品经济--决定的。如果不是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不可能产生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体系”不可能左右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经济因素,不是上层建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