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载《南开史学》1986年第2期。 〔2〕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载《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4〕〔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1、891页。 〔5〕〔14 〕〔15〕〔16〕〔17〕〔40〕〔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第175、176、194、195、196、197、161、176、196页。 〔6〕〔8〕〔9〕〔10〕〔12〕〔19〕〔20〕〔21〕〔22〕〔23 〕〔24〕〔26〕〔31〕〔33〕〔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70、130、126、133、189、132、133、30、147、132、133、76、158、177、175、127页。 〔7〕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以下凡引自此文的,不再注释。 〔11〕〔28〕〔37〕〔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265、590、591、38、3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 〔18〕载《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5〕“黑劳士”、“赫罗泰”是Helots的不同译名,本文采用“赫罗泰”,因为Helots是地名,不是形容词。 〔29〕〔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0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48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3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8页。 责任编辑注:《从古希腊罗马史看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若干问题》廖学盛著,曾在本专题1995年第12期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