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艾登返回伦敦当天,正值和平投票宣布结果。此后, 随着投票结果的公之于众,公众舆论拥护国联的倾向性日益明显,特别是英国政府在意埃问题上的态度也开始表现得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国联罅侵略,而且调子越喊越高。7月23日, 英国首相鲍尔温在接见塞西尔带领的和平投票代表团时曾信誓旦旦地宣称:“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国际联盟的基础上的,国际联盟依然是--英国政策的最后依靠。”(注:汤因比:《 1935 年国际事务概览》( Toynbee,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第2卷,第51-53页。)8月21日,英国外交部甚至召见塞西尔共议处理意埃冲突的对策。同一天,英国内阁开会研究意埃冲突问题,外交大臣霍尔在会上主张顺应舆论支持国联的集体安全原则,他表示:“如果政府违背它在集体负责原则下的义务,它将引起一股反对政府的舆论浪潮……非常明显的是,对于英王陛下政府来说唯一稳妥的路线就是实际实验一下正常的国联程序。”(注:帕克:前引文。)霍尔的建议赢得了内阁的支持。次日,内阁决定由霍尔亲自参加9月初举行的国联大会,公开表示支持国联倡导的集体安全原则。9月11日,霍尔在日内瓦发表演说,极力强调英国捍卫国联的决心。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说的下面一段话:“国际联盟恪守它的明确的和鲜明的义务,支持集体维护盟约的完整,特别支持对一切未经挑衅的侵略行为进行坚决的集体抵抗,而我们的国家是和国际联盟站在一起的。英国民族过去几周的态度清楚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不是变化不定的、靠不住的感情,而是他们和他们的政府坚决、持久、完全坚持的一项国际行为准则。”(注:DBFP,2/XIV,附录。)次日, 英国又调遣两艘战列舰、3 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增援地中海舰队。一时间, 英国俨然准备采取武力遏止意大利的侵略野心了。 表面上看,英国政府在和平投票公布前后意埃问题上策略的调整极容易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即和平投票所反映出的公众意志左右了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府开始走上支持国联集体安全政策的道路了。国际联盟协会认为政府的变化是公众舆论的胜利,其执行委员会甚至作出决议表示国际联盟协会“坚定地在国内支持防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任何必需的行动”(注:M.考林:《希特勒的影响》(Maurice Cowling ,The Impact of Hitler),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81页。)。 然而,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英国政府决定公开表示支持国联的前后,其私下与意大利达成协议的努力从未停止过:8月16 -19日英国伙同法国在巴黎与意大利举行三方会谈,再次提出一项“和平”解决意埃冲突的方案,其中心内容是企图以和平方式满足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野心。在该计划被意方拒绝后,英国仍不死心,甚至在9 月12日,即霍尔发表那份官冕堂皇的演说后的第二天,便又伙同法国操纵国联向意大利提出了一项旨在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拥有特权的调解方案。同时,为消除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调动给意大利带来的疑虑,英国外交大臣霍尔还特地于9月23日亲自致信墨索里尼, 称英国的行动“决非挑衅性的”,并且还表白说:“关于未来,我一直非常小心地避免使用制裁这个字眼,而且没有讨论过封锁苏伊士运河或军事制裁。”(注:DBFP,2/XIV,No.620,P.679.)由此可见,和平投票结果公布后,英国政府尽管高举捍卫国联的幌子,但它处理意埃冲突的基本策略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英国政府在国联问题上态度的变化也只能是一种表面上的故作姿态,其原因决不会是单纯地顺应公众的意志,而肯定是另有图谋。 三 事实上,1935年夏英国政府在意埃冲突问题上调整策略、高举国联大旗的动机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方面的考虑,简言之,即政府为了在即将临近的新一轮大选中获胜而假意迎合国内舆论。 曾经在1931年大选中以空前的绝对优势获胜的联合政府在短短3 -4年后却面临着输掉新一轮大选的危险。1934年11 月保守党候选人在普特尼举行的补选活动中的惨败就是个不祥的征兆(注:在选举中保守党所获选票数由1931年的21146票骤降至2663票, 从而以绝对劣势惨败给自己的对手工党。)。联合政府声望下降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政府的内外政策,部分是由于政府对于和平投票这一规模浩大的群众活动所采取的敌对态度。作为联合政府构成的主体的保守党从一开始就对和平投票持反对态度。在保守党看来,和平投票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由一些“精明的政治歹徒”制造的阴谋,它可能成为反对党攻击政府的工具。保守党人克兰伯恩勋爵甚至表示:“实际上这些带色的纸片(指选票)正在变得比带色的衣衫(指法西斯分子)更危险。”(注:马丁:《第一次英国公民投票:和平投票1934-1935》(Martin,The First British Referendum:The Peace Ballot,1934-1935), 载《 英国历史评论》(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80年。 )保守党的看法直接左右着政府的态度。1934年11月8 日英国外交大臣西蒙在众议院发表的演讲中批评和平投票的宣传,并指责国联协会有社会主义者的偏见。11月10日,《每日快报》发表文章宣称:“政府视这次投票为企图用于政治目的并主张运用一切政治手段击败它。”(注:马丁:《第一次英国公民投票:和平投票1934-1935》(Martin,The FirstBritish Referendum:The Peace Ballot,1934-1935 ), 载《英国历史评论》(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80年。 )同时号召人们撕毁选票。11月23日,保守党领袖鲍尔温也指责工党利用和平投票,他在致自由党领袖塞缪尔的信中写到:“我被告之你们的社会主义者对手--根据他们在补选过程中的惯常举动--正在试图把和平和战争的问题扯进政党政治的角斗场中。”(注:马丁:《第一次英国公民投票:和平投票1934-1935》(Martin,The First British Referendum:ThePeace Ballot,1934-1935),载《英国历史评论》(EnglishHistorical Review),1980年。)然而,保守党及政府的反对不但没有消减和平投票的影响,反而降低了自己在公众舆论中的声望,给其对手提供了机会。 1935年3月初, 英国政府针对欧洲的国际形势发表了一份关于重整英国军备的国防白皮书,立即招致了国内舆论的猛烈抨击。3月9日,国际联盟协会执行委员会在《泰晤士报》上发表评论说:“政府的白皮书表明政府已经放弃了加强和扩充集体防卫体系的政策,已经退回到假定单纯依靠国防力量可以确保安全的地步,而且他们为通过国际协定全面削减军备而努力的决心已经削弱。”(注:帕特里克:《无剑之盟:公众舆论与英国国防政策1931-1935》(Patrick,Covenants Without the Sword:Public opinion and British Defence Policy 1931 -1935),安大略1983年版,第133页。 )同日,英国《新政治家与民族》周刊甚至指斥说:“白皮书就是国民联合政府对集体安全感到绝望的自白。”(注:帕特里克:《无剑之盟:公众舆论与英国国防政策1931-1935》(Patrick,Covenants Without the Sword:Public opinion and British Defence Policy 1931-1935),安大略1983年版,第132页。)在这股抨击政府的浪潮中,英国工党抓住时机,一方面积极推动和平投票,一方面顺应舆论极力标榜其支持国联的立场。3 月20日,工党领袖乔治·兰斯伯里在报刊上宣布:“工党消灭战争的政策就是凭借国联的集体安全政策。”(注:帕特里克:《无剑之盟:公众舆论与英国国防政策1931-1935》(Patrick,Covenants Without the Sword:Public opinion and British Defence Policy 1931-1935),安大略1983年版,第137页。 )工党的行动赢得了许多和平主义组织的赞赏,以至于塞西尔在致友人的信中不仅感叹他的观点与工党完全一致,而且表示他要加入工党(注:M.考林:《希特勒的影响》,第8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