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考证学与历史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 祁龙威 参加讨论

《考异》曰:“刘恕云:《世宗实录》、《薛史·帝纪、僭伪传》皆云显德二年十一 月,刘崇卒。《大定录》云显德二年春,旻 (即刘崇)病死。《纪年通谱》:显 德二年,崇之乾祐八年,冬,崇死。显德三年,承钧改元天会。(宋)开宝元年 ,承钧之天会十三年,死。开宝二年,继元改元广运。(宋太平)兴国四年,继元之广运 十一年也。河东刘氏有国,全无纪录,惟其旧臣中书舍人直翰林院王保衡归朝后所纂《 晋阳伪署见闻要录》云:甲寅年(周显德元年)春,南伐,败归。夏,周师攻围。旻积忧劳成心疾,是冬,卒。钧即位,丁巳年(显德四年)正月旦,改乾祐十年 为天会元年。又云:钧丙戌年(唐天成元年)生,二十九嗣位,年四十三卒。右谏议大夫 杨梦申奉敕撰《大汉都统追封定王刘继颙神道碑》云:‘天会十二年,今皇 帝践祚之初年也。’‘十七年,继颙卒。’末题:‘广运元年,岁次甲戌, 九月丙午朔。’今按周广顺元年辛亥,旻即帝位,称乾祐四年。显德元 年甲寅,旻之乾祐七年也。旻卒,钧立。显德四年丁巳,钧改 乾祐十年为天会元年。宋开宝元年戊辰,钧之天会十二年也。钧卒,继元立。 开宝七年甲戌,继元改天会十八年为广运元年。据历,是岁九月,丙午朔。(太平)兴国 四年己卯,继元之广运六年也。钧以唐天成元年丙戌生,至显德元年甲寅嗣位,乃二十 九矣。钧及继元逾年未改元,盖孟蜀后主、汉隐帝、周世宗之比也。诸书皆传闻相因, 前后相戾,惟《晋阳见闻录》、《刘继颙碑》岁月最可考正,故以为据。”
    以上既是一幅北汉主三代的世系图,也是一帧北汉与中原诸朝纪年的对照表。这是刘 恕从杂乱的史料中,进行归纳比较的结果。
    不读《通鉴考异》,即无由深知《通鉴》取舍史料的广博而审慎。近人傅斯年指出, 从《通鉴考异》,可以看到我国史料学的成熟。
    然而司马光等仍有“以意忖度”的失误。例如关于后唐庄宗封秦王李茂贞为秦王问题 ,《通鉴考异》的结论就是错的。按欧阳修《五代史·李茂贞传》与《通鉴》均谓李茂 贞以岐王进爵秦王,当在后唐同光之世,即庄宗灭梁入洛之后。而《庄宗实录》记李茂 贞于同光元年十一月遣使贺收复,已称秦王,自后皆称秦王。至二年辛巳制,有“秦王 李茂贞可封秦王”云云。《通鉴考异》认为“岂有秦王封秦王之理?”并断言:“必是 至是时,始自岐王封秦王也。”清儒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据《旧唐书》及凤翔《法门 寺碑》等确凿史料指出:“《实录》所书本不误,温公以意改之,却非其实。”盖早在 唐昭宗时,已改封李茂贞由岐王为秦王。至是,后唐庄宗“乃因其旧封授之,锡以册命 ”。故云:“秦王可封秦王。”“《欧史》之误,与温公同。”温公,即司马光。
    近人曹聚仁写《现代中国通鉴》,深感取信于读者的不易。他说:“历史的基本条件 就是要传信,不能‘传信’,只好‘存疑’,假使最低限度的真实性都站不稳,即就不 必谈其他了。”(曹聚仁《现代中国通鉴序》)由此可见,史料考异对历史研究是多么重 要!
    四、清儒对考证学的广泛运用
    校勘、辨伪、考异所解决的问题虽然不同,但使用的方法却相通,都是“归纳比较法 ”。清代学者曾以之施于一切诸学。其尤著者,如顾炎武、江永等以之考古韵分部;戴 震以之校《水经注》,分清久已混淆的经注;王念孙与子引之以之明三古辞气……皆有 功于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兹举《诗本音》与《经传释辞》各一例,以见清儒善于运 用“归纳比较法”。
    按“行”字,《唐韵》已有二音。行列之行(Hang)入十一唐;行止之行(Xing)入十二 庚。《诗本音》卷1,《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下注 :“考行字,《诗》凡三十二见,《书》三见,《易》四十四见,《左传》一见,《礼 记》三见,《孟子》一见,《楚辞》十三见,并户郎反。其行列之行,行止之行,五行 之行,同是一音。”即皆与阳、唐为韵。这就是顾炎武运用归纳比较法,取证于《诗经 》及其他先秦韵文,以考古本音之例。
    又按:《诗·终风》的“终风且暴”之“终”,《毛传》、《郑笺》都训为竟日,嗣 后经师因循墨守,直至王念孙始发其覆。《经传释辞》卷9,“终、众”条云:“此皆 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下文‘终风且霾’,‘终风且曀’,义并与此同”。王氏又列举《诗·燕燕》之“终温且惠”,《北门》之“终 窭且贫”,《伐木》之“终和且平”,《甫田》之“终善且有”,《正月》之“终其永 怀,又窘阴雨”为证,谓“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终而下言且,或上言终而下言又。说 者皆以终为终竟之终,而经文上下相因之指,遂不可寻矣。”这就是王念孙运用归纳比 较法,研究《诗经》,明古人辞气之例。正如王引之所说:“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 而通”(王引之《经传释辞序》),可证其方法是合乎科学的。
    运用归纳比较法,清人不仅能读某字的古音,发现它的个性,而且能概括若干类似的 古音,找到它们的共性。钱大昕发现“古无轻唇音”,即典型之一例。钱氏把今读轻唇 音之字,逐一核之先秦汉魏之书,发现古人皆读为重唇音。如“敷”读若“布”;“负 ”读若“背”或“倍”;“佛”读若“弼”或“勃”;“文”读若“门”;“弗”读若 “不”;“偾”读若“奔”;“方”读若“旁”;“封”读若“帮”;“勿”读若“没 ”;“无”读若“模”;“妃”与“配”同,“凤”即“朋”字之今形……由此得出“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5)的结论。在研究古代语言学 方面,清儒的主要成果就在经过层叠使用归纳比较法,发现某些共性,如“阴阳二声相 配”说、“古四声不同今韵”说,等等。这都是原理和规律。
    运用归纳比较法,清儒还发现了古代社会生活交往中的一些习惯。例如汪中作《释三 九》。“三”者数之成,“九”者数之终。汪氏发现,古人措词,往往以“三”见其多 ,但不必尽为三;以“九”见其极多,但不必尽为九,所言“三”、“九”皆非实数而 是虚数。他取证于先秦及西汉之书。《易》:“近利市三倍。”《诗》:“如贾三倍。 ”《孟子》:“陈仲子食李三咽。”《史记》:“三致千金”……所言之“三”,都以 喻多,而非实数。同样情形,《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孙子》:“善守者 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史记》:“若九牛之亡一毛”,“肠一日而 九回”……所言之“九”,都喻极多,也非实数。
    清代学术界最尊学贯天人的“通儒”,而提倡从精密的考证入手。钱大昕所谓:“通 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25《卢氏群书拾遗序》)乾隆、嘉 庆之际,考证学达到高峰。如上所述,清儒善于考证,实际即善于运用归纳比较法。但 他们是不自觉地运用此法。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于乾嘉诸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