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塔西佗:《日耳曼志》,参见齐思和、耿淡如、寿纪瑜选译:《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第16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马雍、傅正元译《日耳曼尼亚志》记述为:“土地是公社共有的,公社土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数为准;公社之内,再按贵贱分给个人。土地的广阔平坦,使他们易于分配。他们每年都耕种新地,但他们的土地还是绰有余裕;因为他们并不致力于种植果园、圈划草场和灌溉菜圃,并不用这些方法来榨取土地的肥沃资源。他们所求于土地者唯有谷物一种。”参见《日耳曼尼亚志》,第68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参见Joan Thirsk,The Rural Economy of Englend:Collected Essdys,P.35,Hambledon Press,1984.持这一观点的还有韦伯,他认为,起源于日耳曼人的敞田制是经入侵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丹麦人传播进来的。参见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第7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瑟斯克的这一见解无疑过于狭窄。条田的出现原因要复杂得多。如马克·布洛赫认为,分散的条田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选择的结果,他说:“事实上,古代农民不仅不追求这种土地集中形式,反而避免这种集中。原因是:将所拥有的土地分散开,被认为可以形成均等的机会,农民被允许耕种不同种类的土地,可以不至于在一次自然灾害或社会灾难中--如冰雹、病虫害、掠夺等--被摧毁,灾难总不至于同时摧毁整个地区。”参见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目前比较集中的认识倾向是,条田是古代马尔克平均分配、统一使用土地的结果。为了使每个成员得到大致相当的土地,便把耕地按照肥瘠、远近、干湿分成若干“条田”,在村民中分配。这样,每个农民的土地便散布在不相联接的几块土地上。参见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第213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原文参考文献: [1]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Whitelock D.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Vol.1 500-1042[Z].Abingdon:Routledge,1996. [3]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Thirsk J.The Rural Economy of England:Collected Essays[C].London:Hambledon Press,1984. [5]Ault W O.Open-Field Farming in Medieval England:A Study of Village By-lams[M].London:Allen & Unwin,1972. [6]赵文洪,私人财产权利体系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Homans G C.English Villagers of 13[th] Centu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2. [10]Razi Z.Family,Land and the Village Community in Later Medieval England[J].Past and Present,1981(93). [11]Astill G,Grant A.The Countryside of Medieval England[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8. [12]King E.England 1175-1425[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13]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57. [14]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5]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6]Slater G.The English Peasantry and the Enclosure of Common Fields[M].London:Archibald Constable & Co.Ltd,19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