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法]雅克·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第135页。 ⑥[法]米歇尔·德·塞尔多:《论史学研究活动》,[法]雅克·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第70页。 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64页。 ⑧[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38-239页。 ⑨[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39-242页。 ⑩[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176页。 (11)[俄]巴托尔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2)突厥部族早在一千年前就衰败退出历史舞台,但也就是从那时起,阿拉伯人、波斯人开始把草原上和突厥部族说着几乎同样语言的游牧民泛称作“突厥人”,将他们生活的草原称作“突厥斯坦”。斯坦,在波斯语为“××人居地”,突厥斯坦,就是“突厥地”。因为“突厥人”原逐水草游牧漂泊不定,并没有固定居所,“突厥斯坦”漂泊不定,只是类似香格里拉那样的地理概念。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人,最初是从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寻求遗忘了的知识。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他们在学习阿拉伯地理著作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接受了“突厥斯坦”的说法。巴托尔德认为,19世纪时,“突厥斯坦”一词被英国旅行家引入学术著作,是由于受到波斯和阿富汗使用这一名词的影响所致。现今分裂势力以新疆为“东突厥斯坦”为由搞分裂活动,“突厥斯坦”则被政治化了。 (13)[苏]穆尔扎也夫著,郁浩译:《中亚细亚》,商务印书馆1959版,第4-5页。 (1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6版,第976页。 (15)[巴基斯坦]A.H.丹尼、[俄罗斯]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版,第368页。 (16)[日]间野英二:《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西域文化史〉解题》,[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页。 (17)[英]丹尼斯·塞诺著,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页。 (18)A.H.丹尼、V.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一卷,第368页。 (19)A.H.丹尼、V.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一卷,第9页。 (20)[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44-245页。 (21)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5期。 (22)张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总序第2页。 (23)余太山主编:《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