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杨谅之叛】 杨谅(公元575~605年),字德章,隋文帝杨坚的第五个儿子。隋文帝相当宠爱这个小儿子,让他做并州总管,山西、河北、山东全在他的管辖之下,地广人众,兵强马壮。杨谅对杨广夺取杨勇的太子地位心怀不满,后来又见杨家老四蜀王杨秀也被杨广陷害杀头,他唯恐自己也会得到像四哥一样的下场,当时就已经有反叛的心了。 杨广杀掉父亲杨坚和大哥杨勇,自立为皇帝之后,杨谅更觉得没了保护伞,早晚都是个死,于是干脆扯起旗帜反对隋炀帝。 杨谅的参谋王对他说:“既然起事,就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直捣京师。太原离长安不过十来天路程,天下兵马还来不及调集,我们就已经成功了。”杨谅听了,认为这个计策不错,于是依此而行。他自己坐镇晋阳,派茹茹(柔然族别名)天保率兵直指京师长安。 谁知刚打到黄河边上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杨谅忽然改变主意,不前进了,命令纥单贵拆断黄河木桥,又派大将王聃率领数万大军沿黄河守卫。并且不听劝说,自己回太原休息去了。 大臣们一再劝说,杨谅仍不为所动,他所做的仅仅是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共同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下策。 对于隋炀帝来说,这一仗可不是打着玩儿的。他派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杨素来平定杨谅叛军。杨素当天就带了5000轻骑袭击蒲州。赶到黄河岸边时,已经是半夜了,杨素当即买了数百艘商船连夜渡河,清晨就发动了攻击。杨谅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天保败走,王聃恐惧,开城门投降了杨素。 这次战斗后,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领数万士兵征讨杨谅。杨谅听说杨素直奔太原而来,大吃一惊。他亲率大军十万,布阵拦截。两军相持了几天之后,忽然天下大雨,杨谅这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富二代受不了这般苦,想放弃此地,回太原坚守。参谋王又劝告道:“杨素长途跋涉,孤军深入,人马都已疲惫不堪了。大王只要亲自带军冲击,必然胜利。假如看见敌人就退,将会大长他们威风而灭我军的士气,所以千万不能退啊!”杨谅又不听,坚决下令退军。途中被杨素领军猛击,杨谅大败,只得投降。王叹道:“我的计谋并不比杨素差,可惜不肯听我的!”于是自杀了。 杨谅兵败投降后,隋炀帝并没有马上杀掉他,只是将他除名为民,终身监禁。杨谅部属官吏平民,有20余万家庭因此受牵连,被斩首或者徙边。 平定杨谅这整个战事的进程,与杨素事先作的战事日程完全相符,杨素在历史上也因此留下了“计日破贼”的美名。唐代魏征这样评价杨素:“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从杨素亲自指挥的攻陈作战、北击突厥、平定杨谅等重大战役中可以看出,深于谋略,善捉战机,不拘古法,因变制敌等,既是杨素用兵打仗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每战皆胜的重要原因。而他“驭戎严整”,治军得力,赏罚分明,则是其“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的又一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