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宫禁事秘莫能知悉 宗室压抑,外戚伸张,高肇“在位居要”。为了巩固政治地位,与于家一样,高肇也设法将其侄女引入北魏后宫。《魏书》卷一三《皇后·宣武皇后高氏传》记载:“宣武皇后高氏,文昭皇后弟偃之女也。世宗纳为贵人,生皇子,早夭,又生建德公主。后拜为皇后,甚见礼重。”[1]336高氏入宫后“甚见礼重”,高家与皇家由此亲上加亲。 关于高氏的情况,《魏瑶光寺尼慈义墓志铭》能够补其本传的疏略:“魏瑶光寺尼慈义墓志铭:尼讳英,姓高氏,渤海條人也。文昭皇太后之兄女。世宗景明四年纳为夫人。正始五年拜为皇后。帝崩,志愿道门,出俗为尼。以神龟元年九月廿四日薨於寺。十月十五日迁葬于邙山。”[7]由此墓志铭得知,尼慈义原即宣武皇后高氏,俗名为英。 赵万里先生据罗振玉《辽居乙稿》指出,该墓志铭与《魏书》所载内容有所不同[8]。现据以归纳成四点:第一,高氏系孝文昭皇后兄之女,而非如本传所谓弟之女;第二,高氏入宫后被纳为夫人,而非如本传所谓纳为贵人;第三,高氏于正始五年(508)拜为皇后,而非如《魏书》卷八三下《高肇附高偃传》所谓永平元年(508)立为皇后;第四,关于高氏去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尼慈义墓志铭》有别于《魏书》的相关记载。 《尼慈义墓志铭》与《魏书》相关记载之间竟有如此多的不同,说明宫廷之事诸多忌讳,致使外界传说难以详悉。关于上述:第一点,确如罗振玉所证,但不影响本文的论证。第三点,也如罗振玉所述,高氏拜后于正始五年七月甲午,当年八月丁卯才改年号为永平[1]206。由于改年在后,所以《高偃传》以永平元年为高氏立后之年不够准确。这一点也不影响本文的论证。对于第一点与第三点,均可不顾;至于第四点,将要在本文第七节中论述;以下专论第二点。 高氏立后前的身份为夫人之事,可由《世宗纪》的记载得到佐证,该纪永平元年七月甲午条明确记载“以夫人高氏为皇后”[1]206。不过,这与本传称高氏为“贵人”并不矛盾。《魏书》卷一三《皇后列传》之序言称:“汉因秦制,帝之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妃曰皇后,余则多称夫人,随世增损,非如《周礼》有夫人、嫔妇、御妻之定数焉。……太祖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妾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已多矣。……高祖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据此可知,在太祖道武帝朝,沿袭秦汉旧制,夫人只是后宫诸妾的泛称;至世祖太武帝朝,后宫嫔妃才有昭仪、贵人、椒房、中式数等,贵人为诸妾名目之一;到高祖孝文帝朝,将后宫品位规范化,从此夫人成为内官之一,而贵人则不在内官之列。不过,由于习惯尚在,贵人被泛化成为后宫嫔妃的尊称。《孝文昭皇后高氏传》记载:“其后有司奏请加昭仪号,谥曰文昭贵人,高祖从之。世宗践阼,追尊配飨。”[1]335可见,在孝文帝与宣武帝两朝,就连地位仅次于皇后的昭仪都可以称作贵人。《魏书·高肇附高偃传》中称,高氏入宫后为“贵嫔”[1]1832。此贵嫔与贵人一样是对后宫尊者的称呼,但也不在内官之列。要之,对于立后之前的高氏,其墓志铭称作“夫人”,是依据其品位;本传称作“贵人”,乃是泛称,两处均无错误。 值得注意的倒是,在孝文帝改定的内官系列中,夫人位视三公,在皇后与昭仪等二三人之下就是夫人。《尼慈义墓志铭》称高氏于景明四年被纳为夫人,其地位是直逼皇后于氏及其他昭仪的。而在此时,高家势头正旺,于家外戚却正受北海王元详等人的排挤。所以,对于氏而言,高氏的存在是相当大的威胁。 何况,于氏还具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久不生子。久不生子的原因有三种可能:一是生理方面有缺陷,二是未蒙夫君宠爱,三是主观上畏惧生育。从后来诞有皇子昌看,于氏久不生子的原因应该是畏惧生育。那么于氏为何畏惧生育呢?因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立有子贵母死故事,按照其规则,储君之母要被赐死。于氏身为皇后,倘若第一个生下皇子,该皇子就理应成为储君,则于氏性命难保。换而言之,于氏并非不想生子,而是在等待宫中其他人首先生出皇子来。 由于子贵母死故事,不仅椒掖之中人人自危,宫人亲属也家家担忧。《京兆王愉传》称:“(顺皇)后父于劲以后久无所诞,乃上表劝广嫔侍。”[1]590于劲的上表,表面上看在为皇家着想,实际上是为顺皇后担忧。因为,倘若其他嫔妃能够先行诞育子嗣,已经身为皇后的于氏就再也不必顾虑前途不测了。 然而,在当时的医药条件下,防范怀孕之事比较困难,而且由不得妇女个人。后来于氏不仅怀孕,而且生出的是儿子,那就是皇子昌。据《世宗纪》记载,皇子昌诞生于正始三年春正月丁卯日[1]201,时距于氏在景明二年九月己亥日立为皇后已经六个年头。皇子昌是宣武帝的第一位皇子,从当日大赦天下来看,其前途就是皇储。 首位皇子诞生,对于皇家是喜庆,对于于氏却是凶兆。不过,执行此规则者应该是比皇后的地位更高之人,此时北魏宫中并无太后,所以于氏的命运就全然取决于宣武帝了。宣武帝当时对于氏的态度如何,并无史料透露。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极为不利于于氏的因素明摆着,那就是夫人高氏存在于宣武帝身边。 关于高氏的品性,其本传在两处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前曰“妒忌”,后称“悍忌”[1]336,337,可见她绝非等闲之辈。高氏夫人与于氏皇后,两妒相遇难免恶斗,其胜败不仅决定个人的命运,而且关乎家族的前景。两者恶斗的细节虽然不详,结果却是清楚的,位居皇后的于氏惨败。 《顺皇后于氏传》记载:“其后(于氏)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议归咎于高夫人。葬永泰陵,谥曰顺皇后。”[1]336仅仅依据这段史料,很难判断于氏之死是否与子贵母死故事相关,也难以获知宣武帝在此事件中的作用。《顺皇后于氏传》将于氏之死“归咎于高夫人”,这也仅仅属于“世议”,并无实据。不过,反常的是,于氏之死分明系“暴崩”,却不见朝廷追究罪责,由此得见宣武帝当时对于氏已经漠然。反过来也可以说,正是宣武帝的漠然态度,造成了于氏被害的悲剧。不过,从于氏“暴崩”后会出现“归咎于高夫人”的“世议”现象,可以看出高、于两家的矛盾斗争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据《世宗纪》记载,于氏于正始四年十月丁卯日去世[1]205。于氏去世不足半年,其子皇子昌也死去,时为永平元年三月戊子,享年仅仅虚岁三岁[1]205。皇子昌之死,当时的舆论也归咎于高家。《高肇传》记载:“皇子昌薨,佥谓王显失于医疗,承(高)肇意旨。”[1]1830王显以医术显达于北魏朝廷[1]1968-1969,但医术难以回天,皇子昌之死或属医疗不济的缘故。虽然史载有“佥谓”王显“承肇意旨”云云,但不一定属实。其实,皇子昌之死,对于高家有害无利,因为此后就该高氏担心怀孕的事情了。 于氏及皇子昌都死了,高氏成为宣武帝朝第二位皇后。但是,于家与高家的斗争并未完结。 (责任编辑:admin) |